计算机教案

时间:2025-04-13 09:19:35
【必备】计算机教案4篇

【必备】计算机教案4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算机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计算机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病毒及其特点、危害。

2.掌握预防和查杀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

【教学重点】

认识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了解计算机病毒通常具有的几个特性,掌握预防和清除病毒的操作技能。

【教学难点】

掌握预防和清除病毒的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

采用学生自学,教师提问的形式。

【教具】

多媒体教学软件、自制课件。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信息交流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计算机应用的环境越来越复杂,所以计算机安全显得越来越重要。信息安全涉及国家、社会道德和公民个人安全的方方面面。

二、明确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病毒及其特点、危害。

2.掌握预防和查杀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

三、布置任务

学生查看课本相关内容,解决下面的5个问题。

1.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2.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3.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4.计算机病毒的预防。

5.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四、教师提问,找学生说出答案,然后教师用幻灯片显示答案,并加以讲解和补充

问题1: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是一种人为编制的程序或指令集合。这种程序能够潜伏在计算机系统中,并通过自我复制传播和扩散,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并给计算机带来故障和破坏。这种程序具有类似于生物病毒的繁殖、传染和潜伏等特点,所以人们称之为“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可以通过软盘、光盘和网络传播。计算机病毒在网络系统上的广泛传播,会造成大范围的灾害,其危害性更严重。

问题2:计算机病毒具有的特点

① 隐蔽性病毒程序一般隐藏在可执行文件和数据文件中,不易被发现。

② 传染性 传染性是衡量一种程序是否为病毒的首要条件。病毒程序一旦进入计算机,通过修改别的程序,把自身的程序拷贝进去,从而达到扩散的目的,使计算机不能正常工作。

③ 潜伏性 计算机病毒具有寄生能力,它能够潜伏在正常的程序之中,当满足一定条件时被激活,开始破坏活动,叫做病毒发作。

④ 可激发性 计算机病毒一般都具有激发条件,这些条件可以是某个时间、日期、特定的用户标识、特定文件的出现和使用、某个文件被使用的次数或某种特定的操作等。

⑤ 破坏性 破坏性是计算机病毒的最终目的,通过病毒程序的运行,实现破坏行为。

问题3: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

计算机病毒有很大的危害性。世界各国每年为防治计算机病毒投入和耗费了巨额的资金。

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 删除或修改磁盘上的可执行程序和数据文件,使之无法正常工作。

② 修改目录或文件分配表扇区,使之无法找到文件。

③ 对磁盘进行格式化,使之丢失全部信息。

④ 病毒反复传染,占用计算机存储空间,影响计算机系统运行效率。破坏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使计算机不能工作。

问题4:计算机病毒的表现

计算机感染病毒以后有一定的表现形式,知道了病毒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及时发现病毒、消除病毒。

计算机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节课陕西省九年义务教育九年制初级中学教科八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一章《计算机系统》第六节《计算机安全》的内容,本节内容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本节是第一章《计算机系统》的最后一节,内容以理论知识形式呈现,较为枯燥,学生不易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般会尽量采用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非常同意这样的做法,但如果仅仅靠实例吸引学生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主动学习。在本节课中主要有两个内容——计算机病毒与计算机安全,本节课的核心目标是为了能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进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主动”遵守计算机安全规范,“主动”形成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所有的目标都围绕着“主动”两个字。

如何能让不同的学生更有效地“主动”起来,这就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在课堂中很容易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在课堂中对知识的获取很大程度上还基于感性的经验,还不能进行较为系统的小结,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部分。

初二的学生,爱动爱玩,如果课堂教学拘泥于教师一板一眼的传授知识,可能不到一会学生的注意力就不集中,开始做自己的事情了。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也很重要。

现在学生家中多数有计算机,学生有一定的见识,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班级中有良好的学习氛围。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更倾向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中适当增加学生表现的机会,教师只负责“穿针引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一般特征及传播途径

B、掌握防毒、杀毒的基本方法,学会主动防范计算机病毒

C、了解计算机安全的含义及常见的安全措施

2.过程与方法

在提问与回答的学习环节中,提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技术利用中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与正确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4.行为与创新

通过大胆的“辩论赛”环节,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效率。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2.教学难点: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安全意识

计算机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多媒体技术及其软件的应用与发展,体验多媒体技术对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2.掌握常用获取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素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健康、良好的审美观;

2.通过对项目内容的引导,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此处隐藏854个字……名分段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3、课前,同学们都阅读查找了有关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的有关资料。哪个同学愿意举例说一说电脑在生活中的用途呢?(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三、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课文。思考:预习中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你能试着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答案吗?(预习中给同学们提出了四个问题:什么是多媒体?多媒体与计算机有什么关系?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多媒体的哪些知识?你对电子计算机越来越“神”是怎样理解的?)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试着解决问题。

(1)多媒体指的是能够传递信息的物体。

(2)目前,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电脑设备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可以使用它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看vcd、听cd、唱卡拉ok……还可以在家中上网。

3、指导学生分段,归纳段意。

思考: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的知识呢?

(课文的2——5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多媒体与计算机的知识。)

追问:课文的一、六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第一自然段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了计算机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重要的地位。第六自然段讲的是计算机的技术将会发展的非常迅速,而且会越来越“神”)

4、再次朗读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的层次。

四、作业

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查找有关计算机与多媒体的资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了解计算机与多媒体的简单知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主动学习的兴趣。

3、学会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深入学习,理解课文的内容。

1、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将各组提出的问题筛选、分类,归并成几个大的问题,请学生写在纸上,投影出示。

可能出现的问题:

(1)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怎样诞生的?

(2)人们为什么把电子计算机称为“电脑”?

(3)多媒体是怎么回事?有哪些功能?

(4)电脑与计算机有什么关系呢?

(5)计算机越来越神。她会神到什么程度呢?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再次深入默读课文,进行独立思考。然后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4、汇报解决以上的问题。

思考题一

学生甲: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诞生于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森博物馆,她的名字叫“埃尼阿克”

学生乙:我想介绍我查找的一份课外资料。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发明于二战之中。因为它是为美国海军绘制弹道图用的。它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里面含有500英里的电线,是用电磁信号移动机械部件。它的运行速度很慢,3——5秒运行一次,适应性也很差,只适用于专门的领域。他只是一台普通用途的计算机。

学生丁:短短几十年里,计算机已经奇迹般地繁衍了四代。第一代是使用真空电子管运行的计算机。十一年以后,就出现了第二代晶体管计算器。七年后,又更新产生了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十年后,又发明了现在较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几十年的时间,计算机有了如此大的发展,而且一次比一次先进,一次比一次用途广泛。以至于成为现代社会的天之骄子。

思考题二

学生甲:在发明之初,计算机确实是用来进行计算的机器。用它进行比较复杂的数学计算。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电子计算机早已经不单纯地运用在计算方面了。科学家们把计算机做成像人的大脑一样的机器,迅速的对外界传来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处理。因此,人们把它称之为电脑。

教师追问:通过你对电脑的了解,你能说说电子计算机可以做那些信息处理吗?

学生丁:电子计算机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各种数据的存储,可以进行文字处理和表格处理,还可以进行图片、动画……处理。

教师小结: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可真多,真不愧“电脑”的称呼呀。

思考题三

学生甲:媒体指的是能够传递信息的物体。过去,媒体传递信息的功能比较单一。例如电话之能够传递声音,电报只能传递文字信息。当今人们希望有一种具有“十八般武艺”的设备,能够传递多种信息。这样的设备被称之为多媒体。

学生乙:作者运用中国的“媒人”的作用来举例说明了什么叫媒体,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教师追问:在你的家庭中有哪些多媒体呢?

学生丁:可以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还可以上网……现在还有许多的多媒体家庭中还没有,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的。

思考题四

学生甲:作者通过人体各种器官与大脑的关系的阐述,说明了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正如人的大脑与各器官的关系一样。

学生乙: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把电脑比成了“司令部”,说明了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使我们了解了电脑的重要作用。

思考题五

学生甲:电子计算机发展的速度相当快,差不多每十年就产生一代新的电子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会越来越神。

学生乙:具有多功能的电脑的用途非常广泛。作者运用了列举的方法,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电脑的重要作用。

学生丁:多媒体电脑功能巨大。作者运用了一句谚语概括地说明“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不用走出家门,就能够了解天下发生的一切事情。

5、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容。

二、思维拓展练习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计算机发展的进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能够神到什么程度呢?请你展开大胆的想象,设计出新型的电脑。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草图画在纸上。

2、朗读课文。汇报交流。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的功能越来越多了。拥有电脑的家庭也越来越多了,电脑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通过认真阅读课文和交流,学生能比较轻松地了解课文中向我们介绍的有关计算机的知识。教师在第二课时用了较充裕的时间安排学生之间互相介绍自己用计算机操作方面的知识演示给大家,并展示了自己使用电脑制作的作品,这样做,激发了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欲望,使计算机真正为我们服务。

探究活动:

召开《电脑新畅想》博览会。会上展示未来世界的电脑新产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举办博览会的过程:

1、设计博览会主题及会徽,筹备博览会组委会。

2、进行博览会宣传及招标。

3、各参展单位布置展台,设计实施宣传方案。

4、征集最佳畅想奖、最佳设计奖、最佳宣传奖……

5、举办发奖仪式。

《【必备】计算机教案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