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大班音乐教案](https://img.jihtu.com/upload/6344.jpg)
[集合]大班音乐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音乐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音乐教案1活动目标:
1、欣赏龙的形象、色彩和姿态,了解龙的象征意义。
2、通过看看、学学、玩玩,了解有关龙的民族风情,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3、鼓励幼儿大胆仿编歌曲,根据歌曲内容用恰当的动作表现。
4、认真倾听并积极参与歌唱活动。
活动准备:
1、《龙的传人》音乐磁带。课件《龙》。
2、带有龙图案的物品,如:被面、唐装、扇子等。
3、舞龙道具红稠布、彩球,音乐《金蛇狂舞》。
活动过程:
1、欣赏歌曲,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想一想,你听过没有?会不会唱?"
提问:歌曲里唱了些什么?(长江,黄河-是我们中国的两大河流)歌曲里还唱到了什么?(龙)
2、寻找龙,初步感知龙的特征。
1)提问"你在哪里见过龙?""请你找一找,龙藏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
2)寻找带有龙图案的装饰。
3)播放音乐,集合幼儿,说说你的发现。
"你找到龙了吗?它在哪里?你愿意学一学它的动作吗?"
小结:龙可真多呀,衣服、被面、扇子上有,还有掉坠、印章呢,龙呀是一种吉祥的图案。
4)欣赏龙的图片,观察龙的特点,模仿龙的动作
提问:"龙长什么样?(它象什么?什么地方最象?)"(龙的头和什么动物非常象?身体象什么动物?爪子、角、身上的鳞片呢?)谁来学一学它的样子?
小结:马的头、鹿的角、蛇的身、鱼的鳞、虎的爪。
3、看课件,了解龙的象征意义。
1)回忆自己的经验:请大家想一想,你还在哪里看见过龙?
2)看课件,了解更多带有龙图案的东西。如:九龙壁、华表、龙舟等。
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龙图案的东西,用你的小眼睛仔细看一看,你见过吗?教师和幼儿一起看,边看边认。(过度:哇!有龙图案的东西可真多呀!)
3)思考: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真的龙?到底有没有真的龙呢?听一段录音你就明白了。
4)听录音,了解龙的由来。
小结:生活中由于没有真的龙啊?那它是哪里来的?(人们想象出来的)我们中国人特别喜欢龙,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标志,外国人经常把我们中国称为"东方巨龙",我们中国人呢,就是龙的传人。)
4、了解民间风俗:赛龙舟、舞龙。体验舞龙游戏的乐趣。
师:在我们中国,还有一些民间的风俗和龙有关呢。你们看,他们在干什么呀?(赛龙舟--庆祝美好的生活)我们中国还有一种民间风俗:舞龙,你看见过吗?老师这里有一段录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1)观看录象,了解舞龙的.风俗。"舞龙好玩吗?他们怎么舞龙的?(徒手学一学)这是我们金港镇全民运动会上,表演的节目,象征着欢乐的气氛,祝愿我们的运动会圆满成功。再过几天就是元旦了,它是新年开始的第一天,我们也来舞龙庆祝一下,好吗?"
2)游戏:舞龙。幼儿分成两组舞龙,老师手举彩球带领幼儿游戏。
活动延伸:
在生活中去寻找龙的图案,龙的神话传说,进一步加深对龙的认识。
教学反思:
我和孩子们情感充沛,感情激荡。首先我以情激情,以情动情,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感情激发的情境——请薛涵同学给大家表演唱《龙的传人》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到大家最为熟悉的歌曲部分时全班情不自禁齐声高歌,此刻,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形成了一个“情感场”。学生在这一“场”中学习语文,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小百科:龙是中国等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常用来象征祥瑞,是汉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的传说等龙文化非常丰富。
大班音乐教案2活动目标:
1、学习歌曲,体验歌曲诙谐幽默的情趣。
2、乐于参加歌曲表演活动。
活动准备:
图谱
活动过程:
一、练声,引出课题
1、出示小老鼠图片
师:这是谁啊?这只小老鼠它很喜欢过双休日,这不,明天就是星期六了,它高兴得在欢呼呢,听,它是怎么欢呼的?(教师示范用“啦”唱歌曲前奏)
师:小老鼠好开心啊,我们小朋友过双休日开心吗,那我们也和小老鼠一起来欢呼一下吧。
2、小老鼠的`好办法
师:过双休日小老鼠很开心,可是刚刚欢呼完,小老鼠就开始发愁了,原来啊,这个双休日小老鼠的爸爸妈妈都不在家,它要独自一人在家,多无聊啊,得想个办法来玩玩,小老鼠会想什么办法呢?
幼儿讨论回答
师:小老鼠呀,他想了一个好办法,说“哦,有了,找个朋友过家家吧!”那怎么找呢?怎么请朋友来呢?
对啊,小老鼠真像小朋友们说的一样来打电话了,听,小老鼠多得意啊!
二、学习歌曲上半部分
1、教师范唱歌曲至念白处提问:小老鼠是怎么样打电话的,你听出来了吗?
2、根据幼儿的回答结合图谱讲解
3、幼儿学唱歌曲
三、学习歌曲最后部分
1、师:电话打完了,好朋友马上就到了,听,好像来了。
2、教师表演开门“吱儿”猫叫“喵”关门“嘭”发抖。
3、提问:老鼠在干什么,怎么会这样?它打电话给谁了?
4、师:老鼠一开门看见是猫连忙把门关的紧紧的,它一边发抖还一边唱“……”
5、幼儿学习表演,演唱最后一句。
四、组织幼儿分组分角色演唱歌曲
大班音乐教案3【活动目标】
1.幼儿根据歌曲内容感受歌曲中人物情绪的变化,在音乐活动中体验快乐。
2.能用自然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
3.根据歌词内容,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进行即兴表演。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两幅幼儿表情图示、歌曲《拉拉勾》的歌词、歌曲《拉拉勾》音乐
【活动过程】
一、音乐进场,引发幼儿兴趣
1.幼儿自由结伴随音乐进活动室,导入主题。
2.师:“孩子们,我们随着好听的音乐动起来吧!”
3.教师出示图片请幼儿自己讨论,图中的两个小朋友怎么了?
二、欣赏歌曲,理解歌词
……此处隐藏15338个字……次活动的目的。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堂好的音乐欣赏课应该体现“教学生活化”的教育理念。我想,好的音乐欣赏课应该是一种艺术享受,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理念的熏陶下,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大班音乐教案17课题生成:
在进行有关“马”的主题活动时,为了进一步促进幼儿加深对马的认识,我结合了二胡独奏曲《赛马》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它是我国著名的民乐乐曲,不失为幼儿音乐欣赏的好教材。我将一首结构比较复杂的器乐曲诠释成特定的情景表演,让幼儿去了解它、接纳它、表现它,运用多通道参与理论的方式,让幼儿通过欣赏、律动、打击乐演奏活动让幼儿自发的投入到听、说、想、做、演的活动中来,进行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从而生成本课题。
教育目标:
1、通过观看木偶表演,欣赏乐曲《赛马》,根据音乐形象和情绪,`用筷子随节拍较投入地进行表演。
2、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和提供的材料,积极探索尝试用筷子不同的敲击方式,并探讨其他乐器如何进行合理的匹配。创造性的表现自身对音乐的感知。
3、培养幼儿对欣赏乐曲的兴趣及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4、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5、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新歌。
活动准备:
四种颜色(红、黄、白、黑)的木偶马饰,二胡曲《赛马》,共四组幼儿人手两把筷子,串铃,圆舞板,小铃,实物二胡。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老师:在一片美丽的大草原上奔跑着四匹骏马,一匹红马、一匹黄马、一匹白马、还有一匹黑马(相继出现马饰),看----它们来啦!(两位老师手持马饰,随乐进行木偶操作)幼儿边听乐曲,边欣赏木偶表演。
二、分析音乐,将音乐情境化。
<1>师幼讨论:刚才的音乐听了有什么感觉?你们看到它们在干什么?幼儿回忆刚才的情景表演,讨论音乐情节。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对,刚才小朋友看得很仔细,听得很认真。这首音乐听上去很欢快、奔放,表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群马飞奔,你追我该的动人场面。
①教师:你应该表演什么颜色的马?为什么?幼儿:我坐的是红色的椅子,就扮演红色的马。
②教师:你怎样表演马在奔跑?幼儿1:我可以象骑马的叔叔那样挥鞭;幼儿2:我可以喊“驾——”
<3>幼儿听音乐,分组用筷子演奏。
①教师出示小乐器:圆舞板、小铃、串铃。手持木偶马饰:刚才四匹马奔跑时,哪里发出声音?哪种乐器最象马铃声?(串铃)加在单独演奏,还是集体演奏的地方?(集体);哪种乐器最象马蹄声?(圆舞板)加在单独演奏,还是集体演奏的地方?(单独)
②各请两位幼儿分别加奏串铃和圆舞板,全体幼儿共同演奏。
四、小结:
今天我们大家共同欣赏了我国著名的民乐乐曲《赛马》,它是由弦乐器二胡演奏的,好听吗?下次老师再次带领你们欣赏优美的二胡曲!(出示二胡实物,让幼儿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
活动反思:
在欣赏课《赛马》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培养聆听音乐的`兴趣和习惯,感受颇深,有值得保留的教学经验,同时也有一些需要推敲的地方。
一、成功之处:
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一般情况下很难要求他们非常静心的投入地来完整欣赏一首音乐,那么,就需要教师来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被音乐吸引。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从而发展他们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但如何保证学生的学习对象始终是音乐,就需要教师把握一个度,因为任何教学手段都是为音乐服务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让学生充分地感受音乐情境。教学伊始,一段那达慕大会的视频将学生带进辽阔的大草原,带进紧张激烈的比赛现场,为学生感受音乐情绪、联想情境做铺垫,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打开视野。在完整初听音乐中模仿赛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结合乐曲三乐段不同的音乐特点在分段细听时,我根据A乐段的旋律紧凑密集音乐情绪紧张的特点设计了蒙古舞扬马鞭的动作,将学生带进紧张激烈的赛马场。学生们有的小拳头握得紧紧的,有的兴奋地挥动着马鞭,进入到音乐的意境中。在细听B乐段时我以主题的三次变奏用了二胡连弓、顿弓、拨弦三种演奏方法为切入点,让学生视唱音乐主题,聆听主题出现几次,每次音乐情绪的变化。最后我揭示答案:演奏方法的不同。学生在音乐中兴高采烈的模仿二胡三种不同的演奏方法,对音乐知识,音乐情绪理解更为深刻。在细听A1乐段设计了学生模仿赛马冲刺,体验音乐。
当学生脸上洋溢出紧张的神情时,我知道学生已与音乐融为了一体。在模仿马嘶鸣的动作时,学生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现在想到那一匹匹小骏马可爱的模样,我的心就会随着兴奋起来,这说明我的教学是成功的。他们已在律动与模仿中感受到了《赛马》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二、有待提高之处:
针对学生音乐视野窄,对民族音乐的体验感受不足的弱点。如果教师能现场用二胡演奏一曲赛马,会让学生更为深刻的感受到二胡这种民族乐器的极大艺术魅力。
大班音乐教案18活动目标:
1、学跳舞蹈“葡萄丰收”,进一步巩固垫步,体验和表现新疆舞蹈挺拔的姿态和诙谐的风格。
2、学习如何从“臂测”过渡到“目测”的方法来学会“S”形穿插的队形变换。
3、在“葡萄搭架”的表演中体验坚持的乐趣,在猜测舞伴活动中体验尝试推测及与新舞伴共同舞蹈的乐趣。
活动准备:
录音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课题。
教师出示图片葡萄,今年的葡萄大丰收了,这么多的葡萄在一起,高兴的`跳起舞来了。
二:幼儿站成大圆圈,学习舞蹈的基本动作。
1、教师唱谱幼儿随音乐复习垫补及手腕转动。
2、幼儿单圈变双圈,男孩在内圈,并转身面对女孩,(随乐)练习舞蹈基本动作。
三:女孩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S”形穿插的队形变化。
1、男孩在面向圈里拉手成“葡萄架”,教师示范钻“葡萄架”。
2、女孩面向圈上站立,按瞬时针方向,在男孩搭成的“葡萄架”下进行“S”形穿插。
3、男孩原地蹲下,女孩探索摘葡萄动作。
4、教师唱歌谱,女孩练习钻葡萄架、摘葡萄。要求女孩先用手指,在用眼睛看该钻葡萄架的第一个空间,然后随乐钻一次葡萄架,摘一次葡萄。
5、随乐练习“S”形穿插的队形变化。
四:学习垫步看朋友动作。
1、教师唱歌谱,男孩垫步转身,女孩原地垫步。
2、随音乐练习垫步看朋友的动作,注意眼神自然交流。
3、随音乐练习舞蹈1——2遍。
4、男孩、女孩交换角色,男孩学习“S”穿插的队形变化。教师引导幼儿探索内外圈交换位置的方法。我们可以猜一猜,谁是我们的新舞伴,再随乐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