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优选[10篇]](https://img.jihtu.com/upload/4078.jpg)
科学活动教案优选[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活动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饼干屑、糖、调味品、饭粒等
2、记录用的纸、笔、
3、蚂蚁的课件、黑纸、瓶
活动过程:
一、投放各种物品,吸引蚂蚁。
到屋外投放各种物品,吸引蚂蚁。
二、观察蚂蚁的动态并记录
1、观察什么地方蚂蚁最多?蚂蚁在干什么?
2、记录各自的发现。
三、交流各自的.发现。
1、交流各自发现蚂蚁的情形。
2、讨论蚂蚁各自有没有家,他们会把找到的食物怎样搬运?他们怎样通知朋友?
三、观看课件后了解,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四、延伸活动:小实验“蚂蚁造家”。
将几只蚂蚁放在装土的瓶子中,先观察瓶中的土是怎样的?然后用黑纸将瓶包住,数天后观察土里的变化?
科学活动教案 篇2设计意图:
在我们的生活中空气无处不在,空气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但是空气又是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的东西。《纲要》中指出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并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因此我设计了科学活动《空气的.秘密》,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空气的特征和重要作用。
2、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并尝试记录。
3、对空气的秘密感兴趣,乐意参与探索活动。
活动重点:
了解空气的特征和重要作用。
活动难点:
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并尝试记录。
活动准备:
教具:气球一个,记录表一张,吹泡泡玩具一个、PPT《空气的秘密》。
学具:
1、透明塑料袋、吸管每人一个。
2、装水的箱子4个、装有毛巾的水杯2个、记录表3张。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出示气球,吸引幼儿注意力。
二、基本部分
(一)了解空气特点。
1、幼儿自由尝试在活动室的任意地方抓空气。
2、交流小结:空气无处不在,到处都有。
3、围绕空气展开讨论:空气是什么颜色?什么气味的?
(二)探索空气的重要作用
1、人需要空气
(1)小实验:用吸管在水里吹一吹,发现什么?
(2)捂住口鼻,体验没有空气的感觉。
2、哪些东西也需要空气?
3、空气的本领
分组实验:《毛巾湿了吗》
三、结束部分
到户外玩吹泡泡的游戏,进一步探索空气的秘密。
延伸活动
1、将活动材料投放在科学区,进一步探索空气的秘密。
2、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查阅资料,了解空气被污染的情况。
科学活动教案 篇3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制作泡泡水的兴趣,从中体验探索游戏的快乐。
2、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观察比较力、及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3、引导幼儿认识制作泡泡水的材料,探索制作泡泡水的方法,并从中了解泡泡的特征。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糖、盐、洗衣粉、洗餐净、水、盆、吹泡泡工具(每人两种)、
瓶子(每人一个)、记录表(每组一张)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刚才洗手时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二、展开
1.出示泡泡水杯和吸管。
教师:小朋友吹过泡泡吗?谁愿意给大家表演一下。
2.观察了解泡泡的'大小、特征。
教师与幼儿一起吹泡泡,请幼儿说出泡泡有大小和各种形状。
3.操作体验,发现问题。全体幼儿人手一份,观察大小、形状和颜色。
4.选择有阳关的地方吹泡泡,看泡泡颜色。
讨论:为什么泡泡会有颜色?
三、结束
教师与幼儿一起朗诵儿歌《吹泡泡》
活动反思:
在进行幼儿的盥洗活动时,肥皂泡泡满手飞的现象,曾经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孩子们非常喜欢看泡泡飞,也非常喜欢捏破一个个的小泡泡。就在这五彩的泡泡世界里蕴藏着很多的科学道理,何不让孩子们通过实验“自制泡泡水”来打开探索泡泡世界的大门呢?在这个活动中,重点是幼儿探索制作泡泡水的方法。活动以幼儿探索、教师发现为主。引导幼儿在尝试多种材料制作的过程中感知材料遇水后的不同现象,由此观察比较出像洗衣粉、餐洗净这样的洗涤用品可以制成泡泡水。通过感知操作法和观察比较法进行突破。难点是幼儿能够投放适量的材料,吹出泡泡。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运用尝试法一次一次进行试验,直到能达到幼儿满意的效果为止。圆形吹泡泡工具会吹出圆形的泡泡,那不同形状的泡泡工具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呢?在延伸活动中,幼儿将继续探索。
科学活动教案 篇4《有趣的纸》作为纸的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是一个有着科学领域的显特点并与艺术领域有机综合的活动。 这个活动的结构化程度比较高。这种高结构不仅体现在从目标到材料的严谨设计。而且体现在用一系列关键问题引导着幼儿的探究活动逐步走向深入。在活动的每个阶段,不仅在开始时有关键问题的引导,而且在探究告一段落时有共同的讨论和回顾,引导让幼儿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感知、体验、积累经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活动目的:
1、通过动手动脑的操作活动体会探究活动的乐趣,有积极探索的欲望。
2、通过尝试操作对不同质地的纸进行比较,感知纸的特性,了解纸的一般用途。
3、通过活动丰富生活经验,培养操作和实验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幼儿对各种纸有初步的认识.
2.各种纸作品了解纸制品。
3.物 ……此处隐藏2760个字……了哪些内容?
1)你在哪些地方找到了哪些数字精灵们是单数还是双数?
2)你找到了哪个数字宝宝,你怎么知道它是单数?
小结:2个2个圈,最后多了一个的就是单数。2个2个圈,正好的就是双数。(若幼儿找出10以上的数字,再讨论是单数还是双数)
2、今天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数字精灵,出来这么久王国里的两个数字精灵盼望着朋友早日回家,我们一起把它们送回家好吗?
3、(单数和双数的房间)出示数字3的卡片把它往双数的房间送。真奇怪,数字精灵怎么回不了家呢,明明这是它们的王国,为什么就回不去呢?什么原因呢?(引导幼儿说出走错房间了)
4、这两个是什么房间?那它应该去哪个房间?为什么?
5、那剩下的这些数字精灵该回到哪个房间,才能不走错呢?(出示数字1——10)
6、这些调皮的数字精灵终于回家了。原来1、3、5、7、9住在这间,2、4、6、8、10住在那间。我们能不能给两间房子取个名字呢?
四、活动延伸。
1、我们认识了单数和双数,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方便,我们回去再找找看还有哪里有单数和双数的,明天和小朋友一起来交流一下。
2、数字精灵已经回家了,我们身上有数字的秘密,还有什么秘密呢?以后我再一起来探索身体的奥秘了,好吗?
两个活动设计以不同形式将整个活动贯穿,真正体现“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理念,两个活动的分工,不一样的教学模式也深深吸引住了孩子,激起了他们的探究的欲望。每次活动过后,细细地回味着,让自己会有一种付出劳动后有所收获的喜悦感,也会激励自己在以后的支教生涯中一如既往地前行。
科学活动教案 篇9设计意图
空气是游戏的好伙伴,它会住在皮球里、气球里等等,当幼儿在玩皮球时,总会说,老师,这个皮球不好玩了,好象没气了。如果将幼儿置身与游戏中,空气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通过玩皮球,学动作与具体情境相联系,积极诱发了幼儿自主建构的一个学习环境。皮球里住着谁,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这能大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了解空气对皮球运动状态的作用。
活动重点:
欣赏故事,对皮球的动态——蹦、滚、飞产生兴趣。
活动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知道空气住在皮球里,理解空气对皮球运动状态所起的作用。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对皮球的动态——蹦、滚、飞产生兴趣。
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空气住在皮球里,理解空气对皮球运动状态所起的作用。
活动准备:
1、充足气的皮球两个。
2、没有气的皮球一个
活动过程:
一、感知皮球的不同运动状态
1、老师今天带来了朋友,看,是谁啊(皮球)
你们会玩吗?我请一个孩子上来玩
2、提问:玩皮球的时候,皮球是怎么动的?(蹦跳、滚动、飞起来)
孩子边讲边请他用肢体动作来表现
如:幼儿用肢体动作来表现皮球蹦跳、滚动、飞起来的状态。(请小朋友学一学皮球蹦跳、滚动、飞起来的样子)
二、 谁住在皮球里
1、皮球为什么会蹦会滚,又会飞呢?(自由发言)
皮球按下去硬硬的,好象有谁住在里面,你认为是谁住在皮球里呢?(发散思维)
2、大家有这么多不同的想法,那么究竟谁住在皮球里呢?我们来听个故事吧,听完后你们告诉我是谁住在皮球里?幼儿完整地听故事一遍。
3、故事里说皮球里住着谁?皮球里真的住着兔子、轮子和喜鹊吗?
三、引导幼儿感知故事中有趣的皮球探索皮球里有什么。
1、请幼儿捏一捏、压一压,说说有什么感觉?
皮球很硬很硬,一定有什么东西住在里面,是什么呢?(空气)
教师给一个皮球放气,请多名幼儿上来挤压,或对着小朋友的或者脸放弃,感知皮球中的气体。
你们感觉到什么东西从皮球里面出来了?(空气)皮球变得怎么样了?(扁扁的)那皮球里面住着谁啊?(空气宝宝)
2、请幼儿上来玩瘪皮球,拍、滚、踢。皮球里没有空气会怎么样?(没有空气皮球蹦不起来,滚不了几下,也飞不起来。)
3、怎么样让皮球再次跳起来,再滚起来,再飞起来呢?教师用气筒给皮球打气,然后玩皮球,表演拍皮球、滚皮球、抛皮球。
小结:只要皮球里充满了空气,它就像兔子一样蹦,轮子一样滚,喜鹊一样飞起来,空气真了不起。
四、延伸活动
在我们的生活里,除了皮球需要空气,还有谁需要空气呢?
科学活动教案 篇10设计意图
在“美丽的伞”的主题活动中,幼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下雨,联想到下雨的季节。众所周知每个季节的特征。而“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初夏季节的一个明显的.气候特征。本活动以引导幼儿了解雨是怎样产生的开始,逐步迁移到对我国气候中“梅雨季节”来历的探究。活动中力求变枯燥的灌输、被动的接受为幼儿主动实验、大胆推测、迁移地学习,从而自己得出结论。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自己做小实验,了解“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科学现象。
2、通过探索“雨”的形成,理解“梅雨季节”的来历。
3、激发幼儿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火柴等实验工具。
2、投影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幻灯片、磁带。
活动过程
1、幼儿边看情景表演边思考: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允许幼儿充分想像和猜测。
2、幼儿做实验。但要注意安全。
(1)幼儿点燃酒精灯,把水加热。
(2)幼儿仔细观察并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总结:水热了就会有蒸汽,许多水蒸汽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3)讨论:你平时看过“蒸发”的现象吗?
3、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
(1)幼儿观察:热水倒在杯里,用玻璃片盖在茶杯上会发现什么?
(2)幼儿思考:玻璃片上为什么会有水珠?
4、幼儿看幻灯听故事,重点理解:为什么会下雨?
教师提问: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又像一个奇怪的炉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阳一晒,都变成了水蒸气,这么多的水蒸气到哪里去了?
5、引导幼儿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知道雨对人的好处与危害。
6、启发幼儿用所掌握的经验解释“梅雨季节”。幼儿思考:为什么在每年的四五月份总是下雨?引导幼儿知道梅雨季节是海洋空气与海洋冷空气相遇形成了一段时间里雨水十分多的现象。
活动延伸
梅雨季节时,请家长与幼儿一同观察和记录雨水、潮湿、物体发霉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