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集合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爱心与教育》是一本活的教育学着作,它源于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教育故事,是李老师用汗水浸泡而成的文字,朴实中闪烁着华美,平淡中寄寓着深情。走进《爱心与教育》,仿佛走进教育的世外桃源。那里鲜花盛开,硕果累累。在那里看到的是教育的鲜活,是教育的灵动,是教育的轻盈,是教育的诗意。那一枚枚鸡蛋的情意,那一封封信函的浸润,那一次次活动的熏陶,那一颗颗童心的烂漫,无不是教育智慧的结晶。给汪斌煮的鸡蛋,医院里飘飞的歌声,学生一次次的秘密行动,无不牵动着我的情怀,给我以心灵的撞击。
掩卷沉思,一副副美丽而又鲜活的画面叠印在我眼前,宁玮善良而坚韧的面容,杨嵩纯真而调皮的微笑,程桦坚定而成熟的目光……然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在阅读中,我不断反思自己:假如万同是我的学生,我能容忍他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吗?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愤恨、绝望、无奈,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宽慰自己,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
正是万同,触动了我心底的痼疾,刺痛了我麻木的神经,唤醒了我沉痛的记忆。一幕幕教育的往事,一个个教育的失误,一起起教育的悲剧,让我内疚、不安,让我的心在颤抖。原来我在不经意间,在好心的严厉下,在教育的幌子下,我做了些什么啊?一段时期来,我总是埋怨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语文基础的薄弱,行为习惯的偏差,甚至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产生一种厌烦和鄙弃之感。殊不知,干涸的土地,方显甘霖的珍贵;荒芜的心灵,才见播种的价值。然而,我总是在扞卫为师者高贵的尊严,在设定的虚妄的理想中不自觉地把学生排斥于心灵之外,在一种沉重的精神负荷下艰难地行进,走不出心灵的那片沼泽地。
走进镇西,你会深深地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愿我们能像李镇西老师那样,“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揣一颗爱心上路,追寻心灵世界的云霞虹霓。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2最先认识李镇西老师,是关注了他的镇西茶馆,利用闲暇之余我会翻看一二。看过后我就很佩服李老师,这样一个专家为了发表一篇文章,反复修改,有的都修改了五六次,可见他做事的执着。
上周看了一下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因为时间关系,只能到晚上等孩子睡了看。只是粗略浏览了一下,纵然如此,但是书中内容还是让我感慨颇深。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于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过让从我教过的孩子在学习上不掉队,但我从未想过孩子们以后的人生,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从他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的度过自己的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林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了,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然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密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的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宽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的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路途有多远,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万同的父母离异,跟着母亲生活,她在母亲那儿,并没有得到多少爱,他母亲提起万同就骂,狗日不争气的同娃儿,李老师是这样描写的:其神态之凶神恶煞,使我怀疑她是不是万同的亲妈;其语言之不堪入耳,让我脸红耳热,同时生怕坐在一旁的万同跳起来和她对骂,然而,万同居然神情自若,俨然受辱不惊。没有温暖的家庭,没有父母的关爱,万同就和社会上一些小混混交往,别人有的坏毛病,他都有。面对这样一名学生,李老师没有强制,没有严厉批评,他对万同更多的是同情,想尽一切办法转化他,先找他谈心,对于自己不能遵守纪律怎么办?让万同自己找帮助人,帮助人随时注意他的表现,并提醒他改正,还在家校联系本上写出当天的在校表现,这个办法让万同有了好转,但只维持了两周,故技重演,李老师又让他手炒《烈火金刚》课堂上有事做就不会扰乱课堂,但好久不长,万同毛病又犯了。李老师又利用集体力量来感化万同,让学生写作文以《我为万同的进步而高兴》或《我为万同的退步而痛心》为题,这些饱含真情的文字,感动了万同,以心灵赢得心灵。在阅读过程中我也不断的被感动,不断地想,不断反思自己,我们班有没有类似万同的学生?我用了多少耐心来对待这样的学生?对待他们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我想我做不到,我会生气伤心,我会觉得他们是教育不过来的学生,不知道老师是对他好,不知道感恩。从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不会再这样想,我会从自身找原因,觉得主要是自己的爱心不够,还没有感染他。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要像李老师那样,用真情换取真情,用爱心收获爱心,让教育成为爱的沃土。让我们走进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关心学生的生活,关注每位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让学生拥有自信,为自己在班级里的存在而感到自豪。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3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 ……此处隐藏13031个字……:他们毕竟还只是孩子!于是,每次我又都会找借口亲切地同他们聊聊天,似乎这样心里才有一点平衡。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曾经给过我多少尊严和宽容啊!和他们的爱比起来,我们这些老师甚至是大人的爱附加了太多的东西,显得那么单薄!试问自己;对于一个责备或是训斥过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长,你能这样去宽容和包容吗?可这些孩子们能做到。他们眼中没有丝毫的杂质,透出的都是单纯、坦诚。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小、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4《爱心与教育》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我由衷地佩服蒋老师,尊敬蒋老师,因为她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信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蒋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蒋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的“成功”。想着,看着,愧疚之心不自觉地油然而生,诚然,我也是爱孩子的。我会为孩子生病而忧心忡忡,我会为孩子的退步而发愁,我会为孩子的一点进步而感到欣慰万分……但,我的性子有些急燥,常常忍不住发火,蒋老师却能坚持不懈地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那颗颗幼芽,让她们不断地成长,这一点无颖深深地震憾了我,是的,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颖会使学生接近我们并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是对我们思想的洗涤,心灵的震撼。蒋老师的爱是那样的博大,那样的无私,我深深地被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书中“与顽童打交道,后进生的转化”一节,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师爱是阳光雨露,学生是花朵幼苗。对学生的爱既要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对学生一视同仁,又要对一些缺少爱的同学有所倾斜。蒋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她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她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蒋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曾做过。但是她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让我感触很深。比如蒋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她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这种教育的境界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蒋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读了万同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做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有多难。蒋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人有所不同,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的爱,无论哪种,潜意识里总是把学生看成教育的对象。而蒋老师的爱是建立在平等民主之上的,是双向互动的,深深地感染了我。
以后我会以蒋老师为榜样,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地提醒自己,用爱心温暖童心,做个富有爱心和童心的人,爱学生,爱生活,爱世界。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5站在这三尺讲台已近20年,感觉自已就像一条道上的车夫,周而复始不停地行驶,所载的人不同,而周围的景色却一成不变。渐渐地教育的激情退去,严重的惰性占据了自己的心灵。阅读、思考也成了自已久违的朋友。
寒假里,学校启动了“阅读教育名著”活动,逼着我陆陆续续地阅读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爱心与教育》是李镇西老师在工作第一线,辛勤探索素质教育的结晶。该书曾被评为第十届冰心图书奖大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这部书并不像有些教育专著那样充满深奥难懂的教育理论,也没有令人乏味的说教。而是充满了作者热爱学生、奉献教育的一腔真情。读着读着,一个个教育案例,一次次震撼我的心灵,我被李镇西老师的爱心、童心、真心感动了。
李镇西老师说:“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离开爱的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爱心与教育》首先记录的是学生对我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绝不是‘奉献’,而是回报。”“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正因为有了这颗爱心与童心,李镇西老师几乎整天都和学生泡在一起。深夜,李镇西老师爬着陡坡,背着“骑在人们头上作威作福”的周慧同学艰难地行走在前往医院的路上,并守护周慧打点滴至天明;周末,李镇西老师奔忙于书店为98级(5)、(6)班的每位学生精心挑选生日贺礼——书籍、贺卡;寒假,李镇西老师揣着捐款跋涉30多里山路,去看望在田间劳作的伍建同学;教室,李镇西老师因误解一位学生而主动向其道歉,并放学后挥动扫把为该生值日以表歉意;陡壁一隅,李镇西老师难平心绪,三年如一日地给一个从未谋面、游离于生死之际的学生杨守丰邮去一个感动的声音——师爱如父似兄。……书中鲜活、灵动的教育个案太多太多。每一个个案都是一段精彩的生活,都是激情碰撞的火花。这些个案,承载的是李镇西老师独领风骚的人格魅力。这些个案,感动着你,感动着他,也感动着我。特别令我震撼的是:李镇西老师居然一次次容忍万同的“旧病复发”而矢志不渝。两年来坚持关爱万同,写下了长达五十页教育手记。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后进生手记,最翔实记载了他两年来苦口婆心地感化一个多次受处分的学生。后来万同还成了我们国家“最可爱的人。”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教育的真谛,也是李老师成功的法宝。
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在想,我能有多少耐心对待像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旧病复发呢?这么一问,羞愧无比!类似万同的后进生,每一届都会碰到,起初我也信誓旦旦,谈心、辅导,找家长……几番忙碌下来,当学生依然“江山不改”时,我会黔驴技穷,两手一摊地说“朽木不可雕也”。现在想想,在教育后进生方面,我应该多一份等待,多一份思考,多一份宽容,给自己时间,给孩子时间,俯身走进他的心灵。
读了《爱心与教育》,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学生,需要的是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需要的是李镇西老师的那份坚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学生打造一个精神家园式的班级,关注每一个学生,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光明、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去创造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