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常言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离家在外,有哪对父母不牵肠挂肚呢?《傅雷家书》这本书充分证明了这句话。这本书汇集了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和夫人写给远在海外的儿子傅聪的186封书信,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
傅雷对待儿子就像一个慈爱的朋友,他的教子之道是我最为欣赏的。爱子本是人之常情,但傅雷对儿子的爱却不是普通的脉脉温情,而是一直把人品和艺术教育放在第一位,并体现在对儿子生活细节的关注中。比如:傅雷交代儿子围巾和大衣要一同放在衣柜里,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上;演出结束出台谢幕时,面部表情要温和,不要太严肃……这些傅雷对儿子细节的教导,让我感动,他是一个多么细心的父亲啊!傅聪从事音乐专业,傅雷对于儿子的专业成长尤为关注,但他没有去强加要求,而是谈自己的体会心得,和儿子做平等亲切的.交流探讨,这样的教育,傅聪怎能不优秀。
我常想:傅聪能有这样一个父亲,是多么的幸运。傅雷像一个朋友,温和体贴,炽热真诚,耿直坦率,智慧睿智的朋友。而我的爸爸他好像从来都没有和我有过这样的交流,他在我眼里只是一个负责生我养我的父亲,尤其是近些年,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因此我对父爱的印象是模糊的。通过读这些家书,让我也忆起父亲对我的那种爱,也许普天之下父爱都是统一的。小时候我喜欢跳舞,爸爸经常陪我一起跳舞,每次跳舞都很快乐,虽然满头大汗,但是和爸爸待在一起的时光真的让我很享受。爸爸很和蔼,也曾经把我捧在手心里,是一位妥妥的“女儿奴”,只是这些年随着我的长大和生活的压力,他不得不外出谋生,为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这何尝不是换一种方式在爱我。也许相比傅雷,我的爸爸并没有他那么的有文化,有很明确的教育理念,但他一直都在以他的方式爱着我,他的爱虽然表现得不是很明显,但却一直在静静地包围着我!
读着傅雷笔下的纯纯人生语,感叹于两辈人之间那悠悠亲子情。我想,我已经长大了,也更应该懂得理解父母,做一个知道感恩的人!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在年味飘香的寒假里,同学们有些忘记了学习的紧张,早已放松了心情,好好地享受了一番;有些仍然坚持不懈,没丝毫的怠慢。当我读完《傅雷家书》后,我也励志要做一个持之以恒,面对困难不屈服,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人。
在《傅雷家书》中令我深受感悟的还是傅雷写给傅聪的家书“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更不是莫名其妙地说长道短,而是充满哲理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的艺术品,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我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人的感想,让我爸爸做一些新鲜的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年轻人;第三,借通练习你的,不但文笔,而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无时无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则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资态方面。”傅雷通过给儿子不断地写家书并寄给儿子,是想让傅聪了解,不管何时,不管何地,大家都要做一个有尊严,敢于拼搏,无私奉献,人格卓越的`出色的艺术家。从中可看出傅雷的教子有方,对小孩严肃而又真诚。
在日常,也有不少家长极想让我们的儿女早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为迫不及待的想让他们早日成功,早日能获得知名度,而不断地给儿女增加负担,正是这一点点的负担,日积月累,积沙成塔,看上去一些又一些微小的任务,却让小孩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存活的期望。而傅雷不是用打骂、不断地给小孩增加负担来培养小孩的,他通过自己不断给小孩写家书来告诫小孩,让小孩在信中感觉到浓浓的父爱,让小孩也成为家长们最知心的朋友。
傅雷是家长中的榜样,家长们也应虚心学习傅雷的教育办法,而处于青少年的大家也应该做一个人格卓越,德艺俱备,面对困难不屈的人,同时大家也不可以辜负家长对大家的期望,好好学习,每天向上!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家书,一笔一画寄托着对家人的牵挂。在古代,“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一封家书“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在近代,傅雷一家如何表达思念?
傅雷给儿子的家书中饱含着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期望,满含着对艺术、人生的思考、对立身处世的叮嘱。小到对音乐的见解,大到国家大事,字里行间,满含着爱。
回望宋代,陆游年迈时“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满纸空。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自叹徒劳,却又“寄语红桥桥下水”,不甘浮于心间,借水怀人。
回望明代,袁凯百无聊赖时收到家书,却“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只有家人的期盼。
回望近代,傅雷在一封封家书中告诫儿子,当儿子取得成就时又丝毫不吝啬他的赞扬——“东方升起了一颗星,这么光明,这么纯净,这么深邃;替中国创造了一个辉煌的世界纪录!”信中,傅雷对儿子也极为严格,将错误严肃地提出来,严厉地要求儿子一一改正,但是,这无不表达着父亲对儿子的无限期盼和爱,即使相隔千里,儿子的身边总有一个谆谆教诲的父亲,教他立身处世。信中同时暗含着苦,令人唏嘘——父母不能陪伴儿子的苦、傅雷夫妇不能见到孙子的苦、傅聪未能尽孝的苦……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汇成一封封书信,将自己的`思念寄给远方的亲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却不能洗刷内心的思绪。即使异地相隔,也不能阻断亲人那熟悉的字迹,那倍感亲切的家书。
蓦然回首,家书已离我们日渐远去,网络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即使相隔万里,仿佛近在咫尺。科技发达的今天,书信已经渐渐赶不上时代的脚步,驿站的消失,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崛起。书信象征过去,科技代表未来,但无论是书信还是科技,都满含着一代代人的家国情怀。
傅雷的家书,只是近代的一个缩影,它随着历史而失去在通讯上的地位,但在它身上的亲情永不消逝,家书,一直是家人情感的表达与寄托。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每个父母都无比牵挂自己的孩子。无论孩子身处何方,他们的身上都会牵系着父母的心。书的作者傅雷用笔将这父母心书写在纸上,让爱化为家书,一封封寄向远方的儿子傅聪。
傅雷于1945年1月18日晚写了寄给留洋的儿子傅聪的第一封信。整封信由月台上的离别勾起了对儿子童年的回忆。从儿子倔强出走到父亲的忏悔,无不体现出父亲的懊悔。我想:即便是如此深沉的父爱,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也会一股脑儿的全部涌出来。误解了儿子,可能是因为碍于面子,不便说出自己的后悔;也可能因为内心的固执,所以故意掩饰,装出一副严厉的样子可是,当儿子走了,在火车上笑吟吟地向父亲挥手的儿子去了相隔万里的异国他乡,父亲也就不再掩饰,或是再也摆不出以往严厉的面孔,将后悔随着离别 ……此处隐藏4638个字……了不知多少泪点。在我看来,剧中的李焕英在可以重新选择的机会面前,没有选择条件优厚的沈光林,依旧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平庸的职员贾文田,也许这正是一种母爱,一种与身俱来的本能
观如今社会,是一个互联网发达的时代,书信已属罕见,有时候连一通电话一条微信也很是吝啬。地铁上,公交上,甚至于饭桌上都是低头手机族,不是在刷着抖音,就是在打着游戏。面对面坐着和家人吃饭,也会时刻玩着手机。父母亲的一两句唠叨可能会换回我们的甩门而去或是拒之不理,留下他们的一声声叹息,每每想到此处,心就会忽然被刺痛一下,想想曾几何时的我不也是如此吗?
我想,每个父母亲对孩子的爱,应该都是复杂又简单的。复杂到无法用语言描述,简单到用一个“爱”字就能表达。读着《傅雷家书》,多有感慨,愿我们心中怀爱,不负此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1有一种爱叫父爱,他不同于母爱,他没优柔绵长。他更像是一杯温开水,虽平淡无奇,可又叫你浑身温暖,倍感热血。
《傅雷家书》网站收录了国内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于1954—1966年间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信,总共186篇。傅雷在信件中和儿子论艺术,论音乐之美;聊儿子的比赛、生活;说我们的处境,讲社会、国家。日常大大小小的事都写在信中,充满了爸爸对儿子的爱、期望。
每一封家书都值得我细细地品、慢慢地研,它拥有着文学价值与人间美好的情感。傅雷深爱着小孩,“亲爱的小孩,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天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何。”为何?由于爸爸在思念着、爱着小孩。“自己责备自己而没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只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这是一位爸爸讲给儿子的生活大道理。
傅雷对儿子说“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爸爸妈妈又何尝不是如此需要大家。傅雷给儿子深沉的爱,把儿子当作朋友,讨论艺术上的问题;指导端正着儿子的品格;让儿子产生我们的'思想,有独立的观念。正是人世间最珍贵的宝藏。
读完《傅雷家书》,我想了想自己,也不禁一触。天下爸爸妈妈之爱都一样深沉。记得我初中一年级住校时,约定天天与爸爸妈妈打一通电话,爸爸妈妈千叮咛万嘱咐,给我指明学习技巧,提醒我注意身体,认真学习。一次周末回家,看到一个小本,本上密密麻麻的字,原来是爸爸妈妈天天接我的电话前,先记下要和我说的话。天天虽时间不长,可在这一句句话中夹着爱。我了解了要与爸爸妈妈多交流、交流、推荐我们的想法,互相理解。
爸爸妈妈的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傅雷教他的儿子做人、做学问、爱国,言传身教,影响着儿子的一生。而大家的爸爸妈妈也用他们的爱,他们的言行举止感染着大家,扶着大家走向正确的道路。爸爸妈妈的话,大家要用心去听,去领会。由于,他们是世界上最爱大家的人。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2白茶清欢无别事,我在等风,也在等爱,沁入心田。——题记
你可曾在喧嚣﹑繁杂的世界里寻过爱的足迹呢?或许,在傅雷给儿子写的封封书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傅雷家书》包含了傅雷这位伟大的父亲对儿子的苦心孤诣,这份跨越千山万水的爱,让我在文字中领会到了父爱如山,深沉而伟大;也如水,细腻而温柔,就这样涓涓之爱流淌在父与子之间……
“上海已经秋凉了,你那的气候如何?地理书上说波兰是大陆气候,寒暑都在极端。你现在穿些什么衣服。”这哪里是一位父亲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问候,这分明是傅雷在对一个近在身前的儿子日常关心。质朴的语言里,包含着一份如山的爱。“注意:钢丝上有小条子,注明号数,切勿丢掉,否则以后不易分清。钢丝弹性很足,有弹伤眼睛、身、手的危险。你自己千万不可随便拉开,一定要让动手做的人收场。望你牢记在心,万万千千!”傅雷对儿子的爱像空气,无处不在,通过书信,飘越过国界线,爱充斥着儿子的生活。
“……寄你的书里,《古诗源选》《唐五代宋词选》《元明散曲选》你可仔细看,而且要多看几遍,隔些日子温温,无形中可以增加文学史及文学体裁的知识。”傅雷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还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学者,对儿子要求严格,在学业上,艺术方面亦是如此。望子成龙之心如此强烈。
天下哪位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呢?我的母亲,对我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要求十分严格,她能以身作则,给我树立一个完美的榜样。她的学历并不高,但是母亲的言谈举止总能让我受益匪浅。母亲会以自己的方式教育我和弟弟,也像傅雷对傅聪那样,爱在点点滴滴,教在星星点点。
刘瑜在书中对孩子说:“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看,不管是伟人还是平凡父母,对子女的爱都如星辰大海,不容沉浸。
青春易逝,随岁月一同蹉跎的何止吹弹可破的面容,那些懵懂如水的回忆,也会慢慢消逝,我们无需作答,只要在父母的涓涓爱意中成长便可。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3了解傅雷的育儿理念才明白,儿子傅聪从小受到的是严父慈母式的教育,傅雷对子女的要求甚至有些严苛,因为小孩子挑食,就不让他吃饭。直到傅聪出国后,傅雷才反思到当年的教育方式不尽合理。其实对于初为父母的他们,特别是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教育也是贯穿他们人生始终的陌生探索。从教育理念、培养方式,到如何与子女相处,他们也是在不停的摸爬滚打中慢慢领悟。现在我们非常强调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我无比认同。但我觉得,原生家庭的理念,是一种认识自己的有效途径,但对个人评价及后来的人格建设,更多还是自我认知和意识的觉醒。过于强调"子不教父之过",是对父母付出的无形抹杀,以及对自我成长的推卸责任。特别是父母改变和改进的.时候,作为子女,你是不是也给予了正面的回应和改变?
家书中另一种重要的情感,就是父母对于人生经验的传递,这既包括学术性的专业知识,也包括人生旅途的哲思与感悟。大多时候人都有分享的欲望和冲动,特别是在情绪起伏以及有所得失的时候。喜欢和朋友聊天其实就是这样一种体现,只不过因为年两相仿,感受相近,个体间更容易接纳和共鸣。对于父母,本着"要把所有我走过的弯路都给子女指出来"的心态,很多时候他们更加忍不住倾囊相授。这种超前的经验和感受,在个人意识觉醒的特殊时期(例如青春期),就会变得更加难以接受。所以,父母的教育一方面要用对方式,另一方面要看准时机。现在我再读起六十多年前傅雷写给儿子的谆谆告诫,只觉得无限贴合当下我的所有境遇。这些过来人的经验之谈,简直是普世有效的真理。
大概从小学时候开始,妈妈就保留了给我写信的习惯。那些暗淡无光的时候,成绩满满的日子,都有妈妈的信,或鼓励,或督促,或提醒,或建议,在不算特别直白表达感情的背景下,给了我很多直抵内心的触动。长大以后确实不常写信了,但和妈妈保持良好的沟通,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对我的教育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而那些伴随我少年求学时代的信,在委屈难过、消沉低落的日子里,是春风化雨的温柔,也是破冰前行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