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选】《傅雷家书》读后感1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1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河流,川流不息,那激起的浪花,折射着灵魂最耀眼的光芒。 ——— 题记
傅雷先生曾在给儿子傅聪的信中说:“孩子,你就像那欧洲的河,莱茵,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天已黎明,碧波荡漾。” 这句话中不乏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欣赏、赞美与拳拳爱意,但更多的却向我们阐明了一个哲 理:人人心中都有条河流,或源远流长,或汹涌澎湃,都展现出别样的 风采。
翻开《傅雷家书》,书中不止有傅雷夫妇的嘘寒问暖,更有父子、母子对哲学的探讨,对人生的理解。“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 ‘通’, 方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 一句句的话语如一道道灵魂之浪,启迪着傅聪的心灵。我认为傅雷先生心中的河流是长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他有父亲的宽厚与仁慈,也有严肃和认真。面对孩子,不辞辛劳地寄去一本本书籍,一封封家信,有时展现江平岸阔,风正帆悬,对生活充满信心;有时展现大浪淘沙,惊涛拍岸,嫉恶如仇的态度;更有遇到不公,宁折不弯、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这一切,都在他心中的江水里奔腾着翻滚着。
长江的伟大,在于其深厚渊博,宽广无垠的胸襟;而京杭大运河,则在于其哺育众生,敦厚淳朴的品质。我认为,傅聪的母亲朱馥梅心中便有一条这般的河流。她的文字朴实无华,却仍能感受到满纸的母爱温暖,如那平缓如镜的运河之水温润婉转,晶莹剔透;她所表现出来对儿子的关切,对丈夫的体贴,化为那涓涓河水,悄无声息地浸润着我们的心灵。
心灵的`碰撞,迸发出热烈的火花;精神的河流之交汇,亦在交融之间,使思想变得愈发深刻。傅雷夫妇在家信中常提及对文学、音乐、艺术的见解。“要使你的思想深邃,必先训练你的文笔。”傅雷先生对傅聪如是说。百川入海,方见大海的广阔。傅聪在与父母一次次的书信交谈中也升华了自己的思想。傅雷先生也毫不拘束,在与儿子的信里,宛若知己攀谈。父亲充满正义,言行一致的性格深深地影响了傅聪,如一双无形的手,指引着他,让他永保一颗赤子之心。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条河流,每个人都是世间独特的存在。但惟以淡薄、专一的心态,不懈努力,方可明静如初,闪耀出夺目的光彩!
《傅雷家书》读后感2从古至今,皆说父爱如山。可我却想,父爱,未尝不可是那淙淙流水,用那温情的叮咛,将我们温暖环绕。它伴随着我们,在成长的路上一路奔流。
在我读过《傅雷家书》一书后,这种思绪又加重了几分。
“在外倘有任何精神苦闷,也切忽隐瞒,别怕受埋怨。一个人有个大二十几岁的人代出主意,绝不会坏事……孩子,我真恨不得天天在你身边,做个监护的好天使,随时勉励你,安慰你,劝告你,帮你铺平将来的路,准备将来的学业和人格。”
这封信修于一九五四年七月底。当时傅雷的儿子傅聪刚刚出国,掀开了他人生的新篇章,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
傅雷曾在外国生活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国外的情况有所了解。他不仅密切地关注着儿子的动向,还未雨绸缪地对儿子嘱托着遭遇不测时的应对方法。他用发自内心的文字,细细叮嘱着自己的爱子。
尽管傅雷一家都是书香门第,但他对儿子关心的细致入微首先从生活开始,洋溢在字里行间。“你现在住哪里,食宿是否受招待,零用钱是怎样的”是父亲首先关注的话题。
当然,作为艺术家的傅雷亦很注重儿子精神上的修养。
“你记住一句话:青年人最容易给人一个‘忘恩负义’的印象。其实他是眼睛望着前面,饥渴一般地忙着吸收新东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负义’;但懂得这心理的人很少;你千万别让人误会。”
作为艺术家,傅雷自然阅人无数、阅历广播。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性格,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同时,他也敏锐地意识到,人们对傅聪的评价褒贬不一。在傅聪自认为事业、生活一帆风顺的时候,父亲用一句叮咛,敲响儿子心中的警钟。
“孩子,这些话千万记住。爸爸最不放心的就是这些。”
读到这里,我的眼眶湿润了。眼前模糊的文字中,浮现出了无比熟悉的画面。
“八面玲珑而立于乱世。”郦道元的父亲奄奄一息,卧于病榻上告诫儿子。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朱自清的父亲依依不舍,立于人潮中嘱咐儿子。
“作业按时交,上课认真听讲。”我的父亲不厌其烦,站在车窗边叮咛着我。
让我们听听父辈的叮咛吧,蓦然发现,父爱无处不在。它一直伴随着我们,在成长的路上一路奔流,从未断歇。
《傅雷家书》读后感3一封封质朴的信,蕴含着父子间最真挚的感情;一句句感人至深的话语背后,是父亲包容又严苛的爱;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教诲,是父母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这就是钢琴家傅聪与父亲傅雷书信的点点滴滴。这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的教子篇,一部呕心沥血的成长记录。
《傅雷家书》是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期间傅雷夫妇与在波兰求学的长子傅聪的书信。记录了傅聪由钢琴学童到世界瞩目的钢琴家的成长过程。书中有傅雷夫妇对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千个叮咛万个嘱咐,有亲情间的心灵沟通,是傅雷夫妇留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当时,通讯根本不发达,远隔重洋的他们,只能凭家信慰藉思念之情,“家书抵万金”,见字如面,书信让他们近在咫尺。这些纸上的家常话如涓涓清泉,滋养着这个学童;如冬天的阳光,温暖着这个学童。让身在异乡的他,感受到亲情的温度。
1955年,傅聪在第五届钢琴大赛上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成为第一个在国际性比赛上获奖的新中国音乐家。傅雷给傅聪的信中写到:“但愿你做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在傅雷的影响之下,少年傅聪就有一颗赤诚中国心。在波兰钢琴独奏会之后的傅聪写信给父母:“能够让人家对我最爱的祖国产生这种景仰之情,我真觉得幸福。”傅雷给傅聪的做人原则是:“先要学做人,次为艺术家”。
《傅雷家书》突出体现“傅雷精神”,傅家门风,是傅聪成长必要的精神钙片。在这样的家风中,走出了一位世界级钢琴家,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严苛的家庭教育让傅聪养成勤奋的好习惯,同时他也有常人不具备的.品德和毅力:一个人独自在海外生活,每天坚持练琴至少十二小时;在荣誉和成功面前,不骄傲自满,所以造就了这位世界级的钢琴家。
不管我们的父母是多么平凡,抑或普通,他们一生都在勤勤恳恳地为孩子们付出。寸草难报春晖啊,你看,每一个热气腾腾的早晨,每一桌丰盛的晚餐,每一次披星戴月的上下学接送……都有父母忙碌的身影。作为孩子,我们能做的就是要理解并接受父母的唠叨,“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把父母对你的种种唠叨当做爱的絮语,不要辜负父 ……此处隐藏5808个字……。
诚如书中所写”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晨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字里行间之中显而易见傅雷先生的爱子情深。对于长大的孩子,希望他茁壮成长,有所作为,但又不忍孩子远离身边。对于孩子的每一件事都亲力亲为,怕别人做不好,但又怕孩子难以独立。似乎每位父母的心中所想与傅雷先生都是如出一辙的。
在父母的眼中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怕我们懵懂不知这世界的深浅,又希望我们永远纯真,没有烦恼缠身。世间每一对父母都是如此矛盾,在近与远中舍取徘徊,寻找一个合适的尺度,与我们相处。我们是风筝,父母希望我们只在他们目光所及之处飞翔,但又害怕那根紧握在他们手里的线会令我们厌烦,禁锢我们翱翔的高度。
傅雷先生是一个好父亲,他与孩子的相处把握好尺度,严师、慈父、益友,他在他的`孩子的生活中扮演好每一个角色,且都做到了极致。但是我的父母也许不能做到像傅雷先生那样完美。他们不懂得如何正确地教导孩子,他们很少读书。但他们爱我,那些令我厌烦的管束唠叨都代表他们爱我。他们会在每一次斥责后落泪,在每一次愤怒后原谅,在每一次失望后包容。这是我的父母,天地间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父母,你的父母也是。如果你爱他们,请尽早向他们表达你的爱,不要羞怯,你们是生生相息的整体,你们是血浓于水的亲人。告诉他们你爱他们,别让他们等太久。
读懂父母的爱,是我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傅雷家书》读后感13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浓浓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我们常常沉浸在回忆中,把你的一生重新问过一遍,想着你在强保中疾肥胖,又淘气又可爱的童年,顽强而多事的少年,一直到半生不熟的去罗马尼亚出发去参加肖邦比赛为止:童年时所受的严格的家庭教育,少年时代的发奋用功,出国后的辛勤疾苦,今天的些许成绩真像电影中的一个个镜头历历在目,包括了多少心酸和多少欢乐!如今你到了人生的高潮,也是一生中最幸福的阶段。开始成家立业了。”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知道傅雷对儿子的爱意,连小时候的'支根末节都还记得。是啊,父亲对孩子的爱永远那么伟大,傅雷对儿子博鞋的爱都暗含在书信中了。
有人说,没有父爱,就没有刚毅;没有父爱,就没有宽广。的确,父爱一点也不弱,一点也不渺小。从小到大,父亲都带给我们高大强壮的形象,这种形象延续到了那无形的父爱中的我们。就算有一天父亲不再强壮,它那浓浓的父爱却早已告诉我们:做人要勇就坚强。
父亲总是在我需要的时候帮助我,无论是小事还是大事,好像对于他来说,我的事永远都是重要的事。有一种幸福叫儿女,有一种温暖叫关怀,有一种亲情叫父爱。这句活说的一点都没有错,父亲对我们的爱可谓之伟大,父亲常以他独有的沉静,诠释着父爱的责任。
《傅雷家书》充斥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关爱及严格要求,洋溢着浓郁的父子情深。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我的父亲希望我能快快乐乐的长大,凡事只要努力就好,俗话说得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说我们只要努力过,竭尽所能的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论结果如何,都不要太过介怀,只要无愧于心即可。
《傅雷家书》读后感14自古以来,父母都是最疼爱孩子的人,可是夫妇间总有着不一样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傅雷夫妇将这一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或许这就是《傅雷家书》能够畅销不衰的原因吧。
傅雷是有名的翻译官,而他的儿子聪又在国外发展音乐,所以家书中的家教家风,显现的底色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家书中浓浓的父爱与母爱,有时却不能直接表达出来。因为父亲总是在国家和聪的角度思考。一次,聪想要回国,作为父母,当然是期望漂泊海外的儿子能回家看看。可傅雷的回信中却有这么一句:“每年回国一次,在体力、时间、金钱方面都太浪费。期望多研究。”夜色中他合上书,强压着心中的不忍与思念写下这句话的场景渐渐在我眼前浮现。
这父爱是要有多强,才能到这种不顾自我,只顾外界和儿子的境界啊!
聪的音乐天赋一点也不低,再加上刻苦努力,演唱会往往很成功。这个时候,父亲总会寄来这么一句:“在获得成功的同时必须深深的检讨自我的缺陷。”,以此来浇灭聪骄傲自大的小火苗。
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期望,可成功却必然需要付出努力。对于聪刻苦的练习,傅雷却又常常劝说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需要让自我太辛苦了。”只是不明白,聪有没有把这句忠言听进耳朵里呢?
母亲却又与父亲截然不一样。“究竟派你在哪个团体里学习?与夏部长见过面了吗?楼伯伯那里去了没有?”母亲的信里,出现最多的就是问号了。既然傅雷承担了一个严师、严父的形象,那么母亲就当起了一位“慈母”,“小棉袄”,不断的温暖着在异国的儿子。时不时穿插的几句告诫,让聪心里的警钟又一次被敲响。
之后聪结婚之后,母亲又更加展现出了她的母爱:“记得有时候要放下工作,多陪陪妻子。”……
相对于父亲的严厉来说,母亲的温暖能抚平聪心中因严厉而起的不满。也就是因傅雷夫妇的相辅相成,才让聪在走向成功的路上,少了几分烦恼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15杜甫曾写过这样一句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在古代是人们主要的通讯方式之一。而在现在众多通讯方式中,书信可以很全面的向他人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傅雷家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傅雷家书》摘自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于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六六年间写给儿子傅聪和傅敏的书信。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书。
傅雷是一位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对如何教育孩子,他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都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家书中常常强调的便是如何做人这一问题。
在傅雷去波兰留学,获得国际大奖,后来赴世界各地演出,傅雷始终关注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并不时给予指点。他常常在信中告诫自己的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到问题不气馁,获得大奖不可以骄傲,要对国家和民族有荣辱感……在生活上,傅雷也是进行了有益的引导,比如如何劳逸结合,如何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不管是在儿子生活工作还是做人方面,傅雷都十分关心,在这一百多封信中,每一封都可以看出傅雷对儿子的爱。
傅雷是优秀的,他在艺术方面很有造诣,而他在教育孩子方面更是拥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傅雷是中国父母的代表,他望子成龙,希望孩子成为自己理想中那样的人,而傅雷又是中国父母的典范,在他的引导下,两个孩子都十分的成功。
在读过《傅雷家书》后,我不禁感叹傅雷对他儿子浓浓的爱,也不禁羡慕起傅聪及傅敏,因为从小我对父爱的感受并没有那么地深刻。有人说过,《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父爱的教子集,我认为这句话很对,《傅雷家书》告诉了我们在生活中处事的方式方法,是一本寄托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传送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