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时间:2025-09-03 14:39:08
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1

随笔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多种角色,角色不同,固然体验不同,收获也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每次经历都是一次成长,有可能完成一次蜕变。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料理过杂货铺,在中学干过庶务员,担任过大学图书管理员,做过大学讲师,最终成为数学家。

经历的角色越多,磨练越多,积淀就越深,抗压能力也就越强。《面向个体的教育》中,作者提到曾与一位台湾校长交流过,这位校长每年都要带学生打扫厕所,以培养学生乐于做小事的品质,没想到,有一天一名学生向他说:“校长,今后我永远也不会轻生自杀的,因为我连厕所都可以打扫,没有什么事让我灰心!”正如作者所说:“一个人只有敢于也能够在云谲波诡的人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他的人生才是安全的,也才有可能是丰富多彩的'。”

角色的转换更多的是社会化的过程。生活的变故,工作的挑换等等让我们的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是否意味着不同的角色只能在社会中经历,而让从事教育的我们失去这样教育的机会?看了《面向个体的教育》后,回答就是否定的了。在作者的学校里,“选课走班,每一名学生都有着各个学科不同的教学班集体,在难度最大的数学班里,一位学生可以是全校瞩目的“学霸”,但在音乐剧里他可能是个跑龙套的角色;在生物学科的教室里,他已经成为老师的助教,而在机械技术的课堂上,他却不过是一个初级学徒。每一名学生在每个学期里都选择近十个不同的教学班学习,每一个团队都需要他重新找自己的位置,扮演不同的角色,贡献自己的努力,承担自己的责任。”

我们的学校没有让学生走班上课,无法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但是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教育意识,少一些考试,多一些活动,去给学生创造扮演不同角色的机会,让学生的生活更精彩,体验更丰满。

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2

李希贵老师的这本书相当于一本精彩的教育思想集锦,许多教育观念都给人启迪与深思,相信很多老师都是边读边用笔作着批注,嘴里还念念有词:“嗯,有道理,有道理。”作为一名资历尚浅的小教师,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叹服。谈教育思想、教育见解,我肯定不如李希贵老师皮毛,因此只能谈谈里面有一点点共鸣的地方。

在这本书《平等对话,教育才真正开始》一篇中,李希贵老师讲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曾做过二十多年班主任的老师告诉我,在不当班主任之后,他与一位同学的谈话整整进行了一个下午,但还是没有多大效果,因为这位同学不以老师说的为然。这位老师告诉我,这在过去他做班主任时是不可能发生的,那个时候的谈话一般15分钟就能解决问题。

我相信这种体验每个当过班主任又当过普通科任教师的老师都有体会,在我们学校,每个班都设有班主任,班主任就管理着这个班的'一切事务,甚至当其他科任老师上课时出现学生状况都会让班主任来解决,所以班主任都会有所埋怨:科任老师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不解决自己课堂上的问题?而科任老师呢,也很无奈:不是我们不想管,而是学生根本就不听,好一点的学生还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给点面子听着,不好的学生则当场顶撞,给老师甩脸,都能把科任老师当场气得晕倒,久而久之,很多科任老师就对很多不好的问题视而不见或者将问题丢给班主任。于是班主任就成了繁忙的救火员。

这里面有很多问题,但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学生听班主任的话,而不听科任老师的话?我想这无非就是“班主任”三个字的威力,学生虽然不懂得班主任三个字的准确含义,但他们非常明确地知道班主任就是直接管着他们的“领导”。有时候我们老师常常开玩笑说学生都非常精,学校里哪些人是领导,要有礼貌;什么场合很重要,要好好表现,学生无比地清楚。

在班主任面前一个样,在科任老师面前又一个样?到底哪一个才是学生真实的自己,有时候我们只是用某种“头衔”或权利压制住一个问题,但并没有去关注学生真实的自己。所以才会出现不同的学生自我表现,这样的教育实际上是更危险的,它只会培养出一群屈服于权利、不分事理的公民。

李希贵老师说:在以往的校园里,我们按照行政组织的构架,把学生划分在一个个行政班里进行管理。在威武的管理大棒面前,每一个人首先想的就是保全自己,于是,学生们表面上变得很乖,而内心想的到底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追问。学校就这样把一批又一批看上去规规矩矩的学生送出了校门,任由他们在社会上暴露自我。教育在校园里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机会。

所以我想说,当一个孩学生只听班主任的话,不听科任老师的话时,班主任先不要沾沾自喜,反而要有担忧意识,去了解真实的他,你对他施加的教育影响他是否接受,还只是盲目屈从于“班主任”这一行政头衔;当学生在重要场合、领导面前有礼貌、表现佳的时候,我们不要盲目欣喜,而是要了解不同场合下的他们,对待学校的食堂阿姨、清洁阿姨及任何一种人,能不能做到最基本的尊重和礼貌。

我们的教育是培养独立的、真实的、合格的公民,任何时候都能遵纪守法,尊重每个人,而不只是盲目屈从于某些东西。作文

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3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看到书名我马上想起了“因材施教”。

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一直以来,我们喜欢站在教的角度设计课堂,按照教学进度确定学习任务。其实,我们应该首先理清学生的学习过程,让“教”先退避在一边,把“教”先剥离出来,设身处地弄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起承转合,教师应该是鼓舞者,让学生始终有不竭的学习动力;教师应该是欣赏者,让学生在欣赏的目光下,变得自信阳光;让学生一次又一次体验成功。

可贵的是,十一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想尽各种办法,给了孩子一片广阔的天地,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课程,帮助孩子在活动中寻找团队精神,在集体之外成长,孩子们学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学会管理自己的业余时间,他们在各种有趣新颖的活动中锤炼自己,成长自己。在这里,每个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有自己的故事和收获。一名在学校戏剧课上担任了一个学期导演的学生这样说到:“领导力就是你尽心尽力地为每一位演职人员服务,不遗余力地为剧组的每一个部门提供帮助--当他们认同你的服务与帮助,全部死心踏地地跟你合作的时候,你才真正拥有了领导力。”读着如此深沉的体验和感悟,我深受感动。

在现代社会,大部分孩子的一切都是家长给孩子们预先设计好的。包括我们的传统教育课堂,孩子们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便很难从事自己关心的事情。其实我们更多的是要尊重我们的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多些宽容、耐心,尤其是当孩子们还没有真正从错误中走出来时,就特别需要我们学会等待,在等待中学会捕捉教育的.契机。

从这本书中, ……此处隐藏16996个字……0多名学生有4000多张课表,他们组合成1430个教学班,因材施教的命运从过去教师的手上转到了学生自己的手上,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喜欢的老师,喜欢的学科进行上课。在不断的选择与调整之中,孩子们渐渐生长出了责任性和使命感。

学校里每天中午有个活动叫“校长有约,共进午餐”。餐费是学生自费的,李校长说,有时他也会把学生应付的餐费一起付了。这个活动中,李校长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他和学生一起探讨:诸如晚睡时间应该提前还是拖后。经过三个多月的调查研究、思想交锋和观点碰撞后,最后形成了一个开放式、选择性的解决方案。学校确定三个晚睡时间,让有着不同习惯和需求的学生自由选择。选择不同晚睡时间的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寝室、不同的楼层或者区域。这样就满足了不同个性学生的需求,又避免了相互干扰。学校还提出允许每个学生每周有一次申请晚睡一定时间的制度,受到了学生们的热捧。

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校长在听取学生的真知灼见后,采纳了许多管理建议:在学生公寓大厅安放了手机充电装置,并在每一楼层设立了专门的吹风间,以方便学生……我想,因为校长能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亲近他们,面向每一个学生,所以才有了这些创新的做法。罗斯福有句话值得品味:他说,没有自由的秩序就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可喜的是,“十一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时刻把孩子放在第一,珍视每个孩子的想法,重视孩子个性化的需求,他们在网站上开发了若干个互动平台,校长的手机号码公布给全校学生,他们把班级、学校各类活动的策划权交给学生,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资源配置方案设计及设备设置招标也让学生参与其中,甚至由学生来亲自主持,每月一次的校务会议中必有一项学生的'议题并由相关的学生参与讨论、审定……学生成了学校里真正的主人。

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原理就是你希望看到什么,什么就会越来越多。我想,只有学校里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真正民主平等、和谐融洽了,校园里才能生长出学生的许多想法来!

谈到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我们自然会联想到许多制度、考核、评估。是的,很多学校里因为有一系列所谓严格的规章制度,一切好像显得秩序井然。但是,在这样严格、规范的管理之中,学生、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得如何,就不得而知了。被誉为全球第一CEO的美国通用电气前总裁杰克逊·韦尔奇创造了许多商业奇迹,那个时候的通用电气已经是有几十万员工,业务遍及几十个国家、市场超越5800亿美元的商业帝国,当有人好奇地问他,面对如此纷繁复杂、遍布全球的管理重任,如何分配自己的管理时间时,韦尔奇却异常轻松地说,在通用,他只当教练,他把最主要的精力用在对经理人的培训上了。韦尔奇简单的回答背后,透视着对人的高度关注。

北京十一学校里,李校长高举“学生第一”的大旗。为了创建孩子们向往的理想学校,他们让选择成为学校的主题词,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学校实施走班制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班不存在了,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老师们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有自己的学科教室,上课、备课、辅导学生,教室已经成为他们的主阵地,而办公室里则鲜见他们的踪影,班主任成为了主任导师。和其他几位担任导师的相关老师组成一个教育团队,分别负责学生的人生导航、心理辅导和学业指导。

如何真正让学生成为第一,学校关注学生的学习管理,把活动与读书联系起来。请欣赏十一学校富有特色的活动之一——“开学典礼”。如何改变传统的开学典礼形式,真正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其中,不仅仅是形体上的参与,更有情感上的参与,学校设计了“开学护照”,让师生在30分钟的开学典礼上,相互交流,签名留念,且有签名教师与学生行“拥抱礼”,师生情在拥抱之中变得更加醇厚。此外,开学典礼上,还有校长的“鞠躬礼”。这个鞠躬礼既有拜谢,也有感谢,更有敬重。

活动之二——“击掌礼”:2011年4月,经过十一学校学生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学生会,学校选择了一种“形式”——命名为“击掌礼”。校长上台与当选的学生一一击掌,其中包含着祝贺之礼,信任之情和期待之意。另外,学校每年6月要举行泼水节。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放松。在师生的智慧里,诞生了泼水节开幕式上的“洗礼”:由校长向全体参与的学生泼一盆消除大家的疲劳、烦恼的“智慧之水”,成为孩子们向往的事情。形式往往承载着内容,显现出巨大的能量。由此,校长的一盆水里,居然有了让孩子们放松心情、摒弃同伴间的前嫌,以健康的心态迎接新生活的丰富内涵。

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15

“一所中学,没有了行政班,没有了班主任,没有了班干部。4000多名学生,4000多张课表,1430个教学班,100多门课程,200余个社团,40余款校服……这是北京十一学校”。

看到这些,我不禁深深震撼,这是学校吗?这和我印象当中的学校管理完全不同,校长(作者)李希贵是怎样的一个管理者呢?

在《面向个体的教育》中,李希贵校长记录了这场改革的心路历程。在书中,我能感悟到改革的艰难,分享改革者的智慧和创意,体会到改革者的追求和魄力。这是一本“做”出来的书。

1、帮助孩子在集体之外成长,平等对话,教育才真正开始,让学生学会扮演不同的角色,结识志趣相投的.伙伴也应成为教育的目标,寻找团队精神,发现课程的独特价值,帮助孩子在集体之外成长,克服自由恐惧症。

2、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不要把学生都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因材施教与学会选择,从助推器到发动机,在自由空间里培养自律意识,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发现和教育同样重要,从“自理生活”到“自谋生活”,少一些抽签,多一些选择。

3、让校园里生长学生的想法,心中要装大目标,教学生自己去解决难题,让校园里生长学生的想法,过节的样子,让学生找到更多的同伴,戏剧课,为男女生正常交往搭建平台,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处分学生。

4、帮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管理学生学习,听课、观课与走课,帮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亲近一下被冷落的教材,把活动与读书联系起来,学会等待。

5、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各就各位:从班主任到导师,从说服走向对话,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礼貌,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谁来判定师生关系的质量,寻找质优价廉的师德,教师不是培训出来的。

6、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校长转身学校才会转型,构建领导型的组织结构,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好教练才是好领导,把激励的任务外包,“我”还是“我们”?让选择成为学校的主题词,扩大教师的影响力,把权力关在笼子里,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7、精确的分数不一定是正确的评价,教师的业绩在哪里,精确的分数不一定是正确的评价,评价团队才能形成团队,评价的目的是促进被评价者的进步,聘任是好的评价,发现非正式表扬的魅力。

8、鼓励先进,允许落后,调整结构是组织变革的有效杠杆,鼓励先进,允许落后,校长要走在改革队伍的中间,让变革大限度发生在“民间”,不破不立与先立后破,有了感情再变革,在变革中发现可分配的利益,先开枪,再瞄准,用改革的思路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