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陶行知读后感

时间:2025-09-13 21:18:12
重读陶行知读后感

重读陶行知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重读陶行知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读陶行知读后感1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以他的生命书写着他的“生活教育”的追求,他也以他的生命书写着对国家、民族的挚爱,并以全部热血浇铸他的人生理想——教育救国,教育强国。

学习《重读陶行知》,走近陶行知,走进人生,走进教育,走进生活。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大多数是指学校教育。教育是用学校作为工具,把旧有的知识系统传授给继起的青年,使他们养成一种适合于既成社会的人格,以维持和发展这个社会。教育本身并非目的,而是工具。教育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这种工具,大而言之可以挽救国家社会,小而言之可以指导个人,改造个人的错误,实现个人的本能,它的作用是很大的。而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以教育认识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

教育: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应该: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合一”,这是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最精炼的概括。

比如我们教学生学习生字的书写,必得结合具体的生字,和学生一步一步走到生字书写的具体笔划、书写的过程中,在这过程里做具体的指导,才能得出正确的方法,才能写出正确、美观的字来。我们要走进文章营造的奇妙的精神世界,我们也必得引领学生在具体的文字、句段中做深入、细致的感知、解读,走进文字的深处,融入文字营造的浓浓情境中去,感动的同时也才能获得心灵的重生。

但,反观我们的教育、教学,我们又怎样做到了“教学做合一”呢,我们不厌其烦地向学生大讲特讲我们如何爱惜环境、热爱集体、做事认真、努力思考等,做着壁上观的事情。而我们是否找到了能结合的具体的例子来,和学生进入到具体的“做”当中去呢,即使在今天我们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课堂的教学仍然有那么多的“做”,脱离了具体的“做”的抽象的教和学,那样的结果如何呢,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生活: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在许多的文字和演讲中说到这样的话: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民间流传已久的谚语,却也道出了事物间的必然联系。播的是瓜的种,收获的自然是瓜;种的是豆的苗,长出的也总逃不了是豆。环境对人的塑造也是一样的,而和人最最密切相关的生活的环境,对人的性格、习惯、认识的塑造更离不了“近朱赤,近墨黑。”的法则。教师要使学生尊重身边的同学,首先得创设一个相互尊重的班集体;教师想使学生个个热爱学习,必得创设一个爱学习的氛围;家长盼望自己的孩子积极上进,首先得让孩子感觉到“家”是一个积极上进的.家。

我想,这里的“生活”二字不妨理解为“环境”,这环境是学生生在其间、长在其间的环境,而这环境中的一切美好、丑陋、卑鄙、高尚都是生长其中的孩子们成长的养料,师法的榜样。因此,塑造一个怎样的孩子,就去创设一个怎样的环境吧。让那无声的“细雨”,滋润着孩子的心灵,产生出和细雨的颜色一样的心灵来。

读书:即用书

读书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陶行知先生还专门为“用书”写了一首小诗:用书如用刀,不快就要磨。呆磨不切菜,怎能见婆婆。他认为,书好比是一件工具,对人有用处的才值得去读。

这首诗浅显地道出了“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我们大多数的人总以为所有的书本对人都是有益处的,于是囫囵吞枣、不辨是非、不加选择地读呀读,直到读成了书呆子,读走了时间,读掉了青春。回过头来一看,自己的所得和所付出的几乎成了反比。却忘记了一点:书籍留存下来的意义是为了指导人生更好地生活、生存。那么那些脱离了个人的生活实际的书籍,虽然对于其他的人有着神谕一样的妙用,倘若对于你来说害多于利、或者几近无用的话,你是否还有必要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阅读、理解,到头来却一无所用。而对你真正有用处的书的阅读时间却被挤占了,以至于你根本没有机会把他们拿起来翻一翻。

这里虽然说的是“书”,我们也不妨将思维拓展开来,我们在学习、教育中的那些各种知识、能力、思想哪些是对个体切近相关的,哪些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根本就是“屠龙之技”呢,我们是否也该有个学习次序上的排列,让那些切近相关的,早日进入学习的视线、计划、行动中,而将那些无关的先放一放再说。

好比我们这些现在做的教书育人工作的教师,自然我们也可以依着我们的兴趣来读些和专业无关的书,但我们必须衡量一下:我是否读了对自己来说必须的书,我们的所读能为我们所用吗?我的时间允许我怎样更好地读,更有效率地读。

让教育走进生活让教育走进人生

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教育是为了更好的指导生活,更好地生活。这真是道出了教育的真正目的,不论是给子学生的教育,还是我们对自己的有意识的自我生活状态的调整,都离不了“生活”这个生存的世界和检验的尺度。我们作为教师创设给学生的教学的状态和自己自我状态的调整,也都必须是以是否合乎现行生活,是否适应现在世界为检验的标准的。同时,亦不能忘记了教育的前瞻性,然而即使是这前瞻性也是以现在做比较观察才得出的。

让我们沉下自己的心来,像陶行知先生一样,将教育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来奉献我们不再年轻的青春吧!在教育的路上以人生检验教育,以生活调整教育,以教育改善生活,以教育改造人生。不断思索,不断探究,不断理想,不断实践,这些不断的过程,正是教育向前的过程。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育即人生。让我们永远行走在教育的路上,且行且思,且思且行,创造出更灿烂的生活。

重读陶行知读后感2

2022年的暑假,于我是充实的。假期我认真的读了前辈李镇西老师的《重读陶行知》,这不仅仅是李镇西老师的读书笔记,更是他多年来学“陶”、思“陶”、践“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这本书为桥梁,我们可以进入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宝藏。

什么是“活的教育”?一句我读出了陶行知先生和李镇西老师所期待的教育。2000年开始的课程改革,近年来实施的“双减”和课堂改革让我们体会到了,陶行知先生在《活的教育》演讲中一个重要目的一句话“我们办教育的人,总要把孩子当做活的,莫要当做死的。”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我们应该当导游,把学生带到知识的花园里,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美。从一个布道者的角色,变成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我希望在课堂上带着学生感受到学习本身的美,希望学生把学习变成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

学生于老师而言不是一台台学习的机器和装知识的'容器。一刀切、满堂灌、机械化的教学方式不能 ……此处隐藏2003个字……授在谈读书方法问题时还强调:“读出人家的好处,发现人家的问题,悟出自己的道理,写出自己的文章。”

说得再具体些,孙教授的观点可解释为:多读名家作品、经典作品、专业书籍,多学习,多汲取别人的经验,然后悟出自己的道理,并将悟出的道理写成文章,这就是成长的必由之路。

细想来,陶行知的成长如此,李镇西老师的成长亦如此。以李镇西老师《重读陶行知》一书为例:全书共75篇小文,历时两个月半,均成文于李镇西老师生病卧床期间。除开篇《大先生陶行知》及后记《不读行知,何以为师》两文,其余随笔几乎都是李老师读陶行知先生的'某一篇文章时的所感所想。从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可见李镇西老师“高举远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体会真切的情感,执着专注的意志”。

细读《重读陶行知》,有个细节值得我们关注。请看来自该书的一组统计数据:李镇西老师于20xx年10月31日写文章6篇,20xx年11月16日写文章5篇;这两个月半,李老师其中有3天每天均写文章4篇,有8天每天均写文章3篇,有9天每天均写文章2篇,还有10天每天均写文章1篇。75篇文章历时两个月半,在病榻上完成。这是何等的专注与执着?如若不是赤诚的热爱,哪来的这般高产?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李镇西老师从教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天天写日记。至今,已出版作品数十部。《重读陶行知》是李镇西老师将读书与写作完美结合的产物,也是李镇西老师教育成就卓著的有力见证。

李镇西老师每天的“五个一工程”中,要求自己“每天读书不少于一万字,每天写一篇教育日记”。这是他在担任班主任、语文课、学校管理工作及参与一些社会活动的情况下,坚持如一、从未间断过的生活常态。且不论成就,就光这两点做法,就令我辈汗颜。请问:我们的工作有李镇西老师那般繁杂与忙碌吗?我们的教育生涯中没有值得记录的教育故事吗?我们的课堂中没有可圈可点的精彩瞬间吗?

李镇西老师说:“写作不仅仅是客观的记录,还伴随着反思、提炼、梳理、总结、升华……模糊的变真切,纷乱的变清晰,被动的变成主动,偶然的变成必然。所以我说过,写作不仅仅是写作,还是基于实践的反思;只有精彩地做,才能精彩地写,而精彩地写又能促使自己更加精彩地去做。真正的名师便是这样自然而然诞生的。”

读书万卷始通神,文章自得方为贵。让我们读好先哲的书,写好自己的文章,尽好教师的职责。此乃我教育者之本分。

重读陶行知读后感4

打开《重读陶行知》,习惯性先翻看目录的时候,就被这个标题吸引了,于是选择直接引用为了文章的标题。作为一线教师,很惭愧,对于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的了解,仅局限于只言片语,很幸运,在这个暑假,能够跟随李镇西先生重读陶行知,深入的了解陶行知先生,了解这位大先生的教育之光。

李镇西先生说:“只要您还想当一个有良知、有爱心、有胸襟、有智慧的中国教师,恳请您捧读陶行知,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您会发现,——陶行知的每一个字,都闪着光,温暖而明亮,永远照耀着我们的校园、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室,还有我们的灵魂……”作为教师,必然是有良知的,这不仅是作为一个老师的底线,更是作为一个人的底线,但我们不只是要自己做有良知的人,更要我们教育过的孩子也是有良知的人,这就需要更多的爱心、胸襟和智慧。

一、爱心陪伴,童心同长。

李镇西先生对陶行知先生的伟大爱心有新的理解,认为先生在有一颗真诚博大的爱心的同时,又有一颗纯洁无暇的童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面对的还是一群孩子们,面对他们“幼稚”的行为,“幼稚”的语言,我们要和他们一样拥有童心,使自己具备“儿童的心灵”,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用“儿童的情感”去体验,用“儿童的兴趣”去热爱,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才能陪伴孩子们共同成长。课堂上,我们要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用孩子们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给他们,课间,我们要用同龄人的思维与情感去倾听他们的诉说,去走进他们的内心。上学期,刚上初一的一个小男生,下课总喜欢向我展示他的绘画作品,向我描述他课后阅读的内容,虽然我都会予他肯定,但因为他的历史成绩一般,所以谈话的最后总会不自觉的落脚到历史知识上、历史成绩上,很显然,这和他的兴趣点有点违背,慢慢的,他找我的次数越来越少,虽然他的历史成绩在进步,他的课堂表现也越来越好,但在课后再也看不到他欢呼雀跃着带着他的作品奔向我的样子,说实话,我很失落,这不是我想看到的状态。当老师久了,和孩子们的谈话内容总会不自觉的转向成绩,这没错,但除了成绩,孩子们还有很多其他的闪光点期待我们的发现和肯定,在课堂之外,或许我们应该有成绩之外的其他很多的谈话内容,在课堂之外,师生之间的谈话也可以是神采奕奕的状态,这时的我们,应该也是一群孩子,和另一群孩子谈论着孩子们的事,感受着孩子们的欢乐。

二、打开胸襟,包容接纳。

孩子始终是孩子,有孩子气的语言,有孩子气的行为,甚至有些孩子的有些语言和行为真的很气人、很伤人。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任务除了积极发扬每个儿童固有的优点之外,正是要根据事实,肯定他们的错误,从而改正他们的错误。”每次在课堂上被犯错误的孩子气着的时候,去找班主任了解了解孩子的情况,又总会莫名的觉得心疼,因为很多孩子犯错误的频繁犯错误的原因,“根本上是由于环境造成的”,不良的家庭环境,让孩子缺乏规矩意识、缺乏对人基本的尊重、缺少同理心等等,他们觉得出格的行为或语言可以引发更多的关注,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不能纵容,但在不纵容的同时,需要更多的包容和耐心,让缺爱的孩子感受的`到关注、感受的到爱意、感受的到尊重,一个被关注的、被尊重的、被爱着的孩子,一定会慢慢被转化的。

三、选择相信,用智转变。

李镇西先生说:“不承认‘差生'存在的老师,或许有真诚的爱心;承认‘差生'并研究和转化‘差生'的老师,不但同样有真诚的爱心,而且还有丰富的智慧。”对于这个问题,我相信很多老师都还一直在路上,李镇西先生将陶行知先生的方法归纳出了七条原则,或许会是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正途,一是相信孩子,二是分析原因,三是转移精力,四反思方法,五是集体惩罚,六是专家医治,七是同情照顾。相信孩子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相信孩子太重要了,每次在被气到七窍生烟的时候都会有再也不管了的冲动,但平静下来时,又会不断的告诉自己,他们只是孩子而已,要坚信“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只有坚定了这个信念,接下来的六步才有意义。反思自己提升我们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一环,我们经历的是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我们面对的是无数,而学生面对的却是唯一,我们要时刻反思我们的语言、我们的行为是否无意的伤到了某些孩子,反思我们“齐步走”的教学方式,是否让某些孩子自我放弃了,反思我们是否能关注到真正需要关注的那些孩子,李镇西先生说:“所谓的‘教育公平',有时候恰恰是‘差别化对待'。”

三寸讲台,方寸之间,擎着爱与责任,花开花谢,四季轮回,送走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留下我们原地坚守,坚守着胸中的梦,守护者心中的情,戒除浮躁,静下心,沉下气,放慢脚步,跟随着学生成长的节奏和步伐,用耐心和爱心看他开花,看他成熟。

《重读陶行知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