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1教师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从数学学习中找到兴趣,发现意外,自主提问就是我们一线教师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焕发课堂生命力时应该努力去实现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选择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极有可能变得有生命力的问题,可以通过培养好奇心和让学生参与提问等方式来实现。
关于如何提出开放性的有生命力的问题,书中介绍了三种方式。
方式一:“中心线索”法,就主题通常由问题的形式出现,学习者对此进行探究,现在我们的课堂中也经常会有这样的形式,针对一个知识点,设计了一些探究问题,然后学生可以分小组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分析,交流讨论,甚至提问质疑。
方式二:要素式问题,就是教师要围绕大概念而非答案来组织教学。
方式三:增殖性问题,是指最初由教师提出问题,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经验后,也提出相应的问题,理想的增殖性问题是开放的,破旧立新的',丰富的。这样的问题其实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经常会有,教师通过关键环节或关键问题的追问,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然后由自己新的疑问,从而得到这样的增殖性问题,引领大家继续深入的思考,这样的方式我觉得就是教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可以追问: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假如不是呢?发生了什么?我们看到了什么才能这样说呢?这样的一个个追问的问题包抛下去就能极大的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扩展理解的外延,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进一步思考而得到新的疑问。学习者受到问题的驱使,主动探寻答案,这样的过程和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会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其实,重要的不止是得到答案,无论理解得多充分,关键更在于学习提问和寻找答案的艺术和技巧上,这样的一种理解的深入的有生命力的学习才是我们学生需要掌握的,我想在自己今后的课堂上,我也会朝这个方向努力,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命力,慢慢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还有尽量保有学生的好奇心,最终学会学习,让学生能为未来而学。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2《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真是一本好书。
因为朱永新老师的推荐,我才像看小说一样地拜读了此书。可能是水平和视角的问题,我觉得读懂作者的意图不是那么的容易,有些地方要多次反复看,才明白。朱老师特别表明作者戴维·珀金斯在美国相当有名,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资深教授。本书主要是倡导让孩子学习对未来有生活价值的知识,这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学习,太过注重灌输知识其实是不可取的,也是无效的学习。
本书围绕“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展开四个方面的探索:辨别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选择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为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教;建构具有生活价值的课程。
什么才是“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呢?或者换成学生的问法,就是“我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最简单的回答是“因为考试要考”,这个回答太无聊也太不负责任了。也许有人会回答是“因为对你以后有好处”,但这个回答也很难有说服力。作者多次提到“二次方程”的问题,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学过二次方程,可是,成人之后,除了专业的教师,很少有人用过二次方程。类似的例子多着呢,还有人调侃过高数,说你买菜需要高数吗?试问有几个人在生活中用到了中小学时花了很多功夫学习的知识呢?是不是也有人抱怨,有些人没读过什么书,如今混得比我们好得多。是没读过书的人能力不如我们吗?不是。哎!我的想法是内心的丰盈不是用成功和实用性可以表现而已。戴维·珀金斯认为,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也就是说,既不是关于阅读、算术这样的基本生存技能,也不讨论一个人在工作以后因为职业需要必须学习的专业技能。因为这两块知识,不存在异议,每个人都值得或者说必须学习。而从小学到高中这12年里,到底什么知识值得学习就不是那么确定了,有必要反思。
在全书的第一章里,珀金斯教授首先剖析了他认为现在传统的学校教育教的内容存在的三大问题。一个是过分重视学业成就,通俗点说,就是各学科的`考试分数,而不管这个分数的高低意味着什么。第二个是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这个概念可以用北京十一校的特级教师魏勇的话来解释,就是“凡能百度到的,一定不是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第三个问题是过于强求专业知识,而忽略了与生活有关的软知识。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可能是个解二次方程的高手,却经常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些“80%的人一用就灵,是中国人就转”的文章。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观点:教育应该塑造的是“业余的专家”,他们能够自信地、正确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业余专家可能在解二次方程上不具有专业技术能力,但是很清楚知道平均数、标准差这些基础概念,也能将这些概念应用在对一些统计数据的评判上。这些观点,我比较认同,作为一个资深的初中数学老师,我也不喜欢通过数据来简单地量化学生的优劣好坏。许多品质应该在做的过程中得以了解,教育应该重过程,轻结果。有人经过努力学有所成,如果他学会了“二次方程”也许就很有自信地学习其他知识。我觉得其中的思维品质还是有益于人的成长的,现在的数学新课改已经变成重思维方法,轻技巧死读就是很好的为未来学的很好说明。
珀金斯教授在书中讲到他看到过一个老师组织学生用跳舞的方式来学习细胞的“有丝分裂”。学生从教材里写的有丝分裂的各个步骤中提取线索,自己来编舞,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枯燥的、教条式的生物知识。这看起来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实践创新。但是作者指出,这种方式的确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有丝分裂这个知识点,但却没有回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学习有丝分裂和学生的生活和未来到底有什么联系?这种情况说的很现实。反观我们听过的、见过的、甚至参与过的类似的课堂教学实践,很多时候,我们为之叫好,仅仅是因为它的形式更新颖,而忽略了它在教学目标上是否有所突破。尤其是数学课堂的思维导向,更应该值得关注。而不是平庸热闹的花样。
我跟作者一样认为值得学习的知识是对学习者的生活和未来有关和有用的知识,有助于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持续学习的能力。珀金斯教授还进一步将这个定性的标准分解成了两个更有行动指导意义的标准。第一个是:值得学习的知识应该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全局性的理解。那我们该如何判断对某种知识的理解是否具备“全局性”呢?作者给出了四个标准。四个标准是:
1)全局性理解应当有助于呈现物理、社会、艺术等不同世界的运转机制。也就是说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越多样,越透彻,就越能丰富我们对事物理解,越能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案,越能相互理解沟通,越智慧。
2)全局性理解应当能够指导我们采取有效的专业 ……此处隐藏9875个字……性的“了解性知识”。在更大的程度上,我们需要掌握知识的内涵,需要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知识只有经过实践和运用,才能真正地被理解和掌握。
最后,我们要构建科学的教学方法。只有在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的自然情境下,并经过巩固和强化,对于某事的记忆才会深刻和长久。学习金字塔法指出:“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是主动学习,知识的留存率最高”。正如《有丝分裂之舞》和《设计一条鱼》那样的课程一样,也如我之前所布置的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作业那样,毫无疑问,它们都呈现了一种主动的、参与性的教学过程。
我希望所有的学生至少是部分学生可以在掌握大量知识之后,开始像“地理学家一样思考”,或者“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我希望孩子们在学习中能找到他们心中的缪斯女神。
若不是参加这次读书会,我仍然会被各种繁琐事务堵塞着,仍然生活中自己的安逸圈里。常老师在之前的讲座中说过,他每周读一本书,并写读书笔记,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我想,若读书没有产出,就像耕田不播种子一样,它不会出牙、开花、结出累累果实。这次读书会,由常老师领读,刁老师组织我们共读、打卡、讨论和分享,切切实实地帮我们获取具有生活价值的知识,鼓励着我们追寻心中的缪斯女神。感谢,感恩,继续前进。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13《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是朱永新推荐的一本书,在美国颇有名气。 作者David Perkins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的传统教育,让孩子在未来学到对生活有价值的知识,灌输式学习是无效的。
在本书的第一章中,作者首先分析了传统学校教育内容中存在的三大问题:过分强调考试成绩、过分强调“理解知识”、过分强调专业知识。 在接下来的两章中,作者直接提出他心目中值得学习的知识是对学习者的生活和未来具有相关性和有用性的知识,有助于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求知欲和求知欲。 继续学习的能力。
作为教育者,正如作者所言,在教育中既要关注已知的,也要关注未知的。 我们更需要一个“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 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我们努力培养人的求知欲,激发人的智慧,增强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广泛、有效地进行有远见的有意义的学习。
教育思维的视角从切入生活实际入手,促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此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不断提出武装自己的整体认识,一口气往下走,思考的范围不断扩大。 当然,最终还是要回归行动,改变。 可以想象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在接受基础教育后,会对基本的政治活动、个人医疗保健、经济行为、生态责任、人际社会互动和许多其他概念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果所有走在大街上的众生都能灵活快速地处理问题,我们的社会将会多么不同!
通读全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明白了基础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必须与日常生活相契合,才能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我们应该经常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教育,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多读一些身心成长方面的书籍,修心养性,修心养性,端正思想。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14上个月拜读了戴维.铂金斯的《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这本书,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人深思的问题: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不由得想到另一个相关的问题: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教学?
戴维.铂金斯提出:为未知而教不是知难而退,相反,它支持积极的学习,进而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它支持我们广泛的、有远见的追寻有意义的学习。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好像传授知识占大部分,对于人的好奇心、人的`智慧、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却牵扯的极少。我的学生他们现在才是七八岁,这些知识在未来的生活中用到的几率有多少?记得有位数学家说过鸡兔同笼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时候见到过农民把鸡和兔子放在一起?鸡兔同笼的问题只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有非常多的知识是我们以后很少用到或者根本用不到的。这就给老师提出了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回到开头,到底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教学?值得深思。
到底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教学?结合实际的教学,我认为有价值的教学应该是必须是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以前的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学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现代的社会,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老师也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教学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停的变化。
读了《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这本书,我希望我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更智慧地应对未来的人生!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15谈到学习,大多数可能想到的都是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的问题,但很少有人会去思考为什么要去学习,学习这些东西到底对不对。那么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本可能会改变人一生的书籍《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它的作者就是戴维博金斯是哈佛大学的资深教授,并用了50年的时间专门研究我们人类到底什么知识应该学习,什么知识不应该学习。
为理解而教是戴维博金斯教授长期从事的一个项目。生动灵活、具有适应性,而且明显是积极主动地理解与人们生活的世界、生活的方式息息相关的理解,称为“全局性理解”。戴维博金斯教授有一次在课堂上问:“有没有哪位觉得自己对某一个概念是全局性理解的”。有一个小伙子举手说:“我理解欧姆定律:I=U/R,就是电流等于电压除以电阻”。教授说:“你能不能讲一下,你是如何全局性理解欧姆定律的?”这个小孩说:“我学了欧姆定律以后豁然开朗,因为我突然发现它和我们推算的导热管的气流量有关系。所以欧姆定律可以提供一种粗略的范式,比如说气流量等于气压除以导管的阻力。”这个小伙子用这套概念改造了家里的供暖系统,发现家里的供暖更有效了,没有以前供暖系统那么冷。其实,再深入思考一下,牛顿那个著名的公式:F=ma,就是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换一个说法,其实就是加速度等于外力除以质量,这与欧姆定律的电流等于电压除以阻力特别地相似。再往前推一步,我们会发现这个社会的贪污等于权利除以社会及法律约束。如果这个社会、法律的约束越少,人的权力越大的话,贪污就会越多。甚至再进一步延伸到传播学,谣言等于编纂谣言的水平除以公众的认知能力。如果公众的认知能力越低,编纂谣言的能力越强,谣言就越厉害。
每一个层面的转变,都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因为值得学的知识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而且每一种知识都要按开放问题的方式来教学,都要实现全局性的理解,所费的时间也比原来的直接灌输要多得多。作者的建议是“聪明的采样”,就是不要求面面俱到,在关键领域选取关键的知识点就可以。作者的这些建议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鼓励和倡议,实践中将不可避免的遇到许多挑战,比如如何培养老师学会新的教学方法?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为本的知识结构,新的.能力为本、应用为本的知识结构又是什么样的呢?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具备了我心目中一本好书的各种特质: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有独特的见解、有有趣的案例、结构清晰、文字晓畅,能把人们隐约感觉却难以表达的东西用简洁的语言说清楚。这本书值得向每一个教育变革的实践者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