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5-08-28 16:52:14
【精品】科学教案锦集五篇

【精品】科学教案锦集五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在寒冷的冬天,给小动物制作围巾送去温暖,体验关爱小动物带来的快乐。

2、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图案大小、形状和颜色的不同,探索图案排列规律,学习间隔排序。

3、能够用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4、选择自己喜欢的粘贴图案,尝试运用间隔排列的方法,粘贴图案,装饰漂亮的花围巾。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6、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能够分辨图案的大小,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认识红色、黄色和蓝色。

2、物质准备:PPT课件(图案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围巾各一条)。手工小筐,图形粘贴材料,彩色围巾,数量与幼儿人数相同。

3、环境准备:场景布置用小椅子摆成的小火车,小男孩、小女孩的头饰与幼儿人数相同。

活动过程:

一、观察感知导入

出示课件,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初步感知间隔排序。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天空中飘着的是什么?在什么季节会飘雪花?冬天会有什么感觉?森林王国的小动物们也感到非常的寒冷,让我们一起坐火车去为小动物们做围巾吧!小火车的车厢上有什么?第一节的车厢上是什么头饰?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头饰是怎样排列的?你是小男孩还是小女孩?请你找到贴有和你一样娃娃图案的小座位并坐在上面。坐好了吗,我们的小火车出发去森林王国喽!

二、深化表征展开

1、引导幼儿从第一把小椅子开始,按照头饰间隔排列的顺序就座教师:看森林王国的小动物们,早就为我们准备好小椅子了,你们瞧,小椅子上有什么?是从谁开始的?他们是怎样排列的?我们应该怎样来坐椅子呢?

2、出示印有大小、形状、颜色不同间隔图案的围巾图片各一条,引导幼儿观察,探索图案的不同特征和排列规律。

教师:这条围巾上的图案有什么不同?是从哪个图案开始的,他们是怎样排列的'?

3、教师出示操作材料,讲解图案粘贴方法。

教师:小朋友,看老师手里的这条没有图案的围巾漂亮吗?漂亮的图案就在操作小框中,看一看这个小框中的图案有什么不同?图案要从围巾的一头开始,按照刚才老师给小朋友看到的那些围巾图案的排列方法来粘贴,小动物们才会喜欢。

4、请幼儿选择喜欢图案的粘贴材料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展示概括总结

1、展示幼儿作品,请幼儿讲解排列方法。

教师:老师看到小朋友做的花围巾都非常的漂亮,谁能来给小朋友讲一讲你围巾上的图案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是怎样排列的?

2、组织幼儿按照间隔排列的方法来站队,去给小动物送围巾。

教师:请小朋友拿着你的漂亮围巾,到老师这来,我们从小男孩开始,按照一个男孩一个小女孩的排列法来站队,我们一起去把自己制作的漂亮的花围巾送给小动物吧,他们带上一定会很暖和,很高兴的。

活动反思:

喜欢小动物是幼儿的天性,本次教学活动通过寒冷的冬季,为小动物制作漂亮的花围巾导入活动主题。在坐小火车去森林王国的游戏环节,引导幼儿对间隔排序的规律有初步的感知。在后面的观察围巾图片环节加深对规律排列的认知,并通过亲自粘贴图案尝试使用规律。情景内容的设计,贴近于幼儿的生活,使得幼儿在参与活动时始终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游戏内容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积极性。在欣赏、制作的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操作活动给幼儿带来的无限乐趣。

专家点评:

在幼儿期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情景,引导幼儿在观察、的环节,加深对规律的认知,让幼儿观察小火车上男娃娃、比较中发现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并尝试学习使用规律。本节课通过女娃娃图片和围巾上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图案来引导幼儿发现图案的不同特征,探索图案的排列规律,并通过亲身参与做小火车的游戏,为围巾粘贴图案的环节使幼儿加深了对排序规律的认知。在情景设计上,在寒冷的冬季,通过送围巾的方式,给小动物送去温暖,让幼儿学会关爱身边的小动物,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对玩具的把玩与触摸,感知"软软的、硬硬的",并对玩具及其他物品进行分类。

2.培养幼儿初步的归类意识。

活动准备:

玩具人手一个(有软性玩具、硬性玩具),其他各类物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展示玩具,引起幼儿的兴趣

老师这里有很多玩具,想不想玩?

二、多次把玩玩具,感知玩具软软的和硬硬的特性。

1.幼儿自行挑选玩具把玩。

(1)要求:①每人只能挑选一件;②用你的小手摸摸看,你拿到的玩具是怎样的?

(2)老师指导幼儿用各种方式知道玩具的软与硬。

(3)讨论:你发现你玩的玩具摸上去或碰上去是怎样的?(学习词:软软的、硬硬的')

2.幼儿再次玩玩具。

和同伴交换玩具,尝试多种感知。

三、学习归类

1.游戏:把玩具送回家。

软软的玩具有一个家,硬硬的玩具也有一个家,你拿的玩具是软软的就送软软的家,你拿的玩具是硬硬就送硬硬的家里。

幼儿送玩具,老师指导。

2.尝试给多种物品归类。

让幼儿观察老师准备的物品。

小结:小朋友,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有些是软软的,而有些是硬硬的。只要用我们的小手去摸摸就知道了。

现在,我们一起来送这些物品回家好吗?

科学教案 篇3

单元第 四 单元课题4.1 把盐藏起来 课时 1

目标1、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3、培养敢于、善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重点

难点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假设。

教法

学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食盐、烧杯、筷子、热水等。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视频引入,板书课题。

1、播放或讲述电影《闪闪的红星》片段,造成悬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小红军怎样才能把盐藏起来安全地带上山呢?板书课题:把盐藏起来

……此处隐藏1473个字……:冷水中的药片溶解的慢一些,热水中的药片溶解的快一些。

3、实验三:是否粉碎溶解物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取两片同样规格的维生素B2片,其中一片粉碎,一片不粉碎。再同时放入盛同样多水的杯中。

注意实验设定条件是:①药片同样;②水同样多;③水温一样;④都不搅拌或同时搅拌。不同条件只是一片粉碎,一片不粉碎。

实验结果是:粉碎了的药片溶解的快些,未粉碎的药片溶解的慢些。

三、师生共同总结

老师引导: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你们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学生1:我知道了溶解时搅拌就溶解的快一些;不搅拌就溶解的慢一些。

学生2:热水中溶解的快一些,冷水中溶解的慢一些。

学生3:我知道把溶解物粉碎的颗粒越小溶解的越快,颗粒越大溶解的越慢。

教师启发:谁能全面总结一下,溶解的快慢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4:我来总结:溶解的快慢与是否搅拌,溶解物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有关系。

学生5:我今后在溶解时,要想溶解的快一些,具体做法是把溶解物粉碎后放入热水中再快速搅拌,就可加快溶解;要想溶解的慢就不粉碎放入冷水中不搅拌就可减慢溶解的速度。

老师激励学生:同学们这节课学习兴趣真高,不但能积极参与实验,而且能积极思考问题,认真总结所学知识,还能与现实生活联系,科学学习就需要这种学习精神,希望大家今后继续努力,一定能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目的是及时肯定评价,给学生以表扬和激励,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巩固教学效果,首尾呼应

老师:现在你对吃水果糖快慢的原因弄明白了吗?谁能说说。

学生6:我知道了。牙齿咬就是粉碎糖块,舌头动相当与搅拌功能,口腔里的唾液相当于热水。所以溶解快的几个因素:粉碎颗粒变小、搅拌、热水,都具备了,这样一来吃糖果就快;反之,含在口里不许动就缺少了粉碎、搅拌的作用,则溶解的慢即吃水果糖就慢。

老师:你回答的很棒。不但对书本知识学的好,还与实际生活小事联系,理由谈的很充分。

五、课后反思

1、把原教材中的食盐溶解替换成维生素B2片来溶解,因为是黄色药片,观察效果更明显,增强了直观感。

2、把课文中最后的加快水果糖溶解的内容调整到开始进行吃糖果比赛游戏,使授课导入顺畅,又节省教学时间。从学生最熟悉又喜欢的情景入手,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设疑吃水果糖快与慢的因素有哪些,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兴趣,为学生实验的目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正确回答理由提前埋下了伏笔。

3、反复强调实验的设定条件,就是要保证实验两种对比的公平与公正,确保实验结论的准确性。科学实验结论不能出现误导和偏差,一定要事实求是,这是从小培养学生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这一点很重要。

科学教案 篇5

课题:小学三年级科学《 热胀冷缩》

28、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1.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液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理解体积的变化可反应出物体的冷热。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大部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实验。

教学准备

小烧瓶、细玻璃管、橡胶塞、大烧杯、水槽、暖瓶(内装热水)、抹布、红墨水、各种液体——每组一杯(如:食盐水、白糖水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孩子们:先请大家设法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好吗?

(出示3个踩瘪了的乒乓球)谁能帮我使这3个踩瘪了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

用什么法子?请先说说打算。

真行吗?请你上讲台试试。

还有一个呢?

仔细看看,是什么原因?

为什么有裂缝就鼓不起来了呢?

真是这样吗?假如我不相信怎么办?

当别人不相信,那你就拿“事实”给他们看。我先帮你设计一个实验。

(演示)我用这盐水瓶比作乒乓球,这瓶口便可当作“裂缝”。再用一个气球套住瓶口,然后浸入热开水中,如果瓶里的空气受热后真的会从瓶口挤向气球里,气球就会因此而鼓起来,是吗?

(浇开水,气球果真鼓起来)事实怎么样?

那么,我们还能换个角度再提出些问题来研究吗?

提得好,我们先作个假设怎么样?

说得好。尤其是运用了“也许”这个词充分体现这仅是一个“假设”。但是,光有假设还不够,还应当设计个实验来证实。谁能设计? 教师归纳并板书:热胀冷缩

动眼——发现问题;动脑——作出假设;

动手——实验验证;动口——得出结论。)

二、新课

刚才大家对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了一番研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要运用“四动”法(动眼、动脑、动手、动口),通过“发现问题一作出假设一实验验证一得出结论”四步来探究物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

例如液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让我们打开课本,边阅读课文,边通过实验来研究。

(按四人实验小组,配备 3 个小药瓶装满水,为了看得清楚,加了一点红墨水染成红色。在瓶塞上钻个眼,穿上一根空圆珠笔芯,把瓶盖塞紧。烧杯两只,热水瓶和冷水桶各一只)

(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师边巡视边辅导,纠正错误动作,引导小组开展“四动”式的探索和研究)

请各组按下列提纲进行汇报,关于“水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研究。

空气是气体的代表,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水是液体的代表,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固体呢?固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怎么研究?

好!我给各组两套材料,钢球、酒精灯、火柴、一杯冷水,还有一个正好通过银球的铁环圈。请大家动眼、动脑、动手、动口来设计实验,验证作出的假设。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得出结论,然后请各小组汇报)

我们也同样发现固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课后延伸

今天我们这节课主要是探索了气体、液体、固体三种典型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热胀冷缩现象无处不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运用,只要你仔细看,认真想,大胆做,就能揭开它们的奥妙。例如,路旁架设的电线,为啥总是松松地垂悬着,不绷紧?

对!这是电工叔叔为了防止冬季电线受冷收缩绷断而故意拉得松松的。

教师评价。在平时的生活中还碰到这样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板书设计:

热 胀 冷 缩

动眼——发现问题 气体

动脑——作出假设

动手——实验验证 液体 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动口——得出结论

固体

《【精品】科学教案锦集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