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

时间:2025-08-31 21:18:28
[荐]傅雷家书读后感9篇

[荐]傅雷家书读后感9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我讲的题目是“成就幸福的人生”。

我们生下来就本能地想获得幸福,可以说,获得幸福是我们生活的终极目标。身为父母的我们,幸福的很大一部分来自我们的孩子、来自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如何获得这种幸福,《傅雷家书》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读《傅雷家书》,一个严肃的、有着独特人格魅力的父亲形象就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傅聪成长最关键的十余年间,傅雷仿佛和儿子一道在国外,看着儿子经历了人生中一个又一个的重要阶段,在艺术、爱情乃至婚姻生活方面,他无时不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倾囊相授。

向傅雷学习,做优秀父母,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

一、父母的角色定位:

父母应该做什么?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了,然而我们一部分人的认知却可能存在偏差。一些父母对“家庭教育”的诠释就是“家庭学习”,而教育孩子,主要就是抓孩子的学习。在一项全国性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调查中我们曾了解到:一些父母把围绕着学校教育抓孩子的学习,放在了自身职责的首位。比如有52。5%的家长“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的内容”;有34。6%的父母“陪着孩子做功课”;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谈话的主题,有高达93。4%是孩子的“学习”;73%是“学校的事情”——孩子的学习成了父母与孩子互动的中心内容。父母把自身的角色定位为孩子“学习的拐杖”,而不是“做人的向导”。

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故事:一个孩子天资聪颖、学习优秀,考上了名牌大学,却因为生活上不会自理而退学;一个研究生因为害怕单独与人交往,只好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孩子成才就这样在家长们的不经意之中成了泡影。

国家教育部、全国妇联联合颁发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中弘扬的“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家庭教育主旋律,正是对家长角色的准确定位。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

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道德传统与拳拳的爱国热情。如何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社会公德心才是父母最应该做的事。

二、如何担当好父母的角色:

1、不断学习、提升自我:

从《傅雷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傅雷在文学、绘画、音乐、宗教等诸方面的渊博学识,这与他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是分不开的。所以他才能够与孩子进行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有时候,我总在想:

当孩子渐渐长大、当他的学识超过我们的时候,我们能与孩子交流一些什么?当他走到人生中关键的几步时,我们能给予他正确的指导,做好他人生的导师吗?

在处理学生问题的过程中,比较多的家长都会对我说这样一句话:老师啊,我没办法啊,不知道怎么教他。当我们不知道怎样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那我们必须要学习,向有经验的父母学、向孩子的老师学、从书本上获

得教育孩子的方法,或像今天我们“以书为友”聚在一块儿分享交流。另外我们千万别忘了还有一个重要的学习途径,那就是向我们的孩子学习!傅雷在一封信中这样说:“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

儿得到的少。尤其是最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分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把感情升华!”像我的儿子,他爱阅读,他的知识面非常广,他与我聊天时很多知识都是我所不知道的,另外他的环保意识、社会公德心,他的善良、他对事物的一些独特的看法等等很多方面都是值得我学习的,我也为有他这样一个儿子而自豪、骄傲!

2、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

(1)“德是为人之本”!

在全国未成年犯罪调查中我们列出未成年人日常学习生活中涉及的学习功课、健康、体育锻炼、与同学交往、师生关系、业余爱好、思想品德、吃饭和穿衣、花钱、心理状况、闲暇活动等13项内容,考察了父母对孩子是

否关心、关心的程度。结果表明,未成年犯和普通学生的父母对孩子关心方面的最大差异,非常突出地表现在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关心程度不同。普通学生的父亲和母亲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关心程度最高,都排在13项内容之首,

而未成年犯父母对这方面的关心程度都在第4位之后,说明他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德是为人之本”的道理,“重智轻德”的教育价值观使他们在孩子的教育上出现致命的失误。

(2)教会孩子做人的基本道理

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埃什尔曼所言:“他们不会行走,不能自己进食,看不到哪里潜伏着危险,不懂得如何寻找食物和栖身之地,甚至连翻身都不会。婴儿长大后可能成为罪犯,可能成为教师或体育明星,但无论如何,

他们首先要学会怎样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知道如何同别人交往,学会掌握判断哪些行为是社会所要求和允许的。总而言之,他们必须先要学会怎样做人。”

教会孩子学会做人,首先要让孩子明辨是非,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我们一定要给予孩子明确的标准。

有一个初二的学生,因为躲在学校厕所抽烟,被老师发现,进行教育(因为这个孩子身上还有一些别的问题),老师就邀请他的家长到学校来共同商讨如何让这个孩子改掉一些毛病……家长到学校后,搞笑的一幕出现了:当老师告知家长他的孩子有抽烟的习惯时,家长第一句话是:那不可能,我的孩子怎么可能抽烟。老师指着桌上的一包白沙烟对家长说:刚刚亲眼看到他抽烟了,他口袋里还有一包烟呢。家长的第二句话是:那更不可能了,我的孩子要抽也只会抽芙蓉王。

我不明白这个家长是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这个孩子听了他父亲的话是怎么想的,但我明白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这个孩子的人生路肯定走得不好,他和他的家长也会因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寒假有三本学校要求必读的书,其中一本是《傅雷家书》。

金庸先生曾评价说:“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这是这本书最精辟的概括,但是对于傅雷与儿子傅聪的父子关系可不是这样仅仅二十几个字一样。作为一个孩子,我起初认为傅雷对待傅聪是在实施强制性家长制。

从书中看,傅雷是一个在生活中对于一些“chores”(乏味的重复性例行公事)上极其严苛挑剔的人。作为中国君子,他适时教导改正儿子的举止、做人行事的态度和方法,关心他到了规定大衣的摆放位置,或者是信件的落款称呼,教导他从社会伦理到乐理、国学、外国文学等方面,照料他到无微不至,关注他到片刻不停。但是类似不回家书都会受到责备、做决定一律经过父母的这些琐碎而又吹毛求疵的 ……此处隐藏15231个字……阅读是有好处的。其实我早就受了毛泽东的影响而这么要求自己了。除此之外,其他比如,关于感情(激情)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际或宇宙的视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为真知灼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灵光!以上便是一读《傅雷家书》后的一些感想。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后感只能记录我的一部分收获,更多的则写不出来,而是要融入身体。本来读书笔记、读后感之类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后目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9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自古以来,含蓄内敛的中国人就喜欢将自己的内心寄托在丰富的文字之中,而书信这一特殊的文体更是远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最为真切、自然、朴素的文字,笔之所及,心之所想。

《傅雷家书》由傅雷先生及其夫人于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的186封家书摘编而成,是傅雷夫妇与儿子傅聪的精神接触和思想交流的实录,是家人之间性情中的文字,不经意的笔墨之间展示出了一个中国家庭严谨、刻苦的家教,以及不失温馨、诗意的家风传统。作为一个非艺术专业的普通人,我不认识父子笔下诸位赫赫有名的艺术家,听不懂乐器节奏旋律的转换,看不懂他们笔下高深的专业术语......但是透过家人之间细腻的文字,我们却可以发现背后那份厚重、质朴、真切的情愫和智慧。这些书信不仅仅是傅聪、傅敏成长的教育真言,亦是我们思想成长的指路明灯。

家人深情、细致动人

面对儿子远离祖国赴波兰学习生活这一境况,他们的内心是不舍的、是痛苦的。无数个日夜,傅雷夫妇辗转难眠,清灯孤影,提笔倾诉着难掩的思念。“园丁以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果,迟早要送到人间去让别人享受,可是在离别的关心怎么免得了割舍不得的情绪呢?”从细碎平常的生活琐事到严谨细致的专业指导到谦逊自爱的修养塑造,无不体现着父母的那份深情。这也让我想起龙应台的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最为微妙的。小的时候,我们是父母手中的风筝,父母奋力奔跑,巧借微风,让我们得以起飞。而我们也自以为是地认为远方广阔的天空远远胜过父母手中那一方小小的温暖之地。而当我们渐行渐远,见识过天空云深雾重的迷茫,听到过耳旁寒风呼啸的凄冷,也感受到独身漂泊的那份辛苦,回望时才发现我们离放风筝的父母太过遥远......而想重回那份温暖之地,我们又要面临遥远的距离、高空的压力、时间的催促,我们有着太多太多的无奈。

外出工作几年,最为难熬的日子便是各种假期,放下繁琐的工作,静下心来,才发现身旁都是陌生的脸孔,当你想要逛街时猛然发现竟无人可寻时,我不禁格外思念家的温度。思及此,拨通家的电话,那端传来熟悉的声音:“家里的鸡蛋存了好多,有时间回来拿。”“屋后的橘子今年长得特别多,都给你留着呢。”......我知道,即使相隔再远,父母依旧牢牢握着那份维系着我高飞的那根细丝线。傅雷先生说“人不是会在不知不觉中,生活在至爱的亲人身上吗?”他能清楚地记得儿子的第八封信和第九封信隔了一个月零三天,时隔八个多月也记得外国评论家对儿子音乐的评价,两个月零一个星期未收到只字片语......我想这并不仅仅只是这家人的特例吧,多么细致而深沉的爱啊,多么伟大而无私的中国父母啊。

严于律己、贵在坚持

“热情是一朵美丽的火花,美则美矣,无奈不能持久。”傅雷先生告诉我们对待学习和工作,不能只是依靠一时的热情,热情可以带给我们动力,但却不能带来长久的胜利。

作为父亲,他为儿子对音乐的热情而喜悦,当他听着儿子描述俄国钢琴家的演奏,自己难以抑制的激动时,父亲必然会为儿子找到音乐上的知己而高兴,但是他也会告诉儿子要尽量克制自己的神经敏锐,真正的艺术家是能在任何时候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在儿子为了诸多的音乐会奔走时,他又苦心劝说放弃一些不必要的演奏,专心坚持每一天的练习。他告诉儿子:“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他以一个过来人沉稳、睿智的眼光指导着儿子,传授自己人生的智慧。

随处读来,字里行间有反复叮咛,有温馨提示,有如朋友般的交心,有师长的严厉教育,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些如细流般温润人心的句句话语,难道只是一般父母意义上的.唠叨,这些是千年修来的福气。正是这份严格、这份坚持使得傅聪能更好地应对学习和工作中的种种挑战,迎来好的收获。

回想自己,也常常为一时的热情左右,而缺乏真正的坚持。正值青春给自己立了不少flag:要看多少书,要去多少地方拓展眼界,要写多少文字......但是真正能完成的却有多少呢?对我们来说,树立理想并不难,真正难的是为了理想而坚持。

待人真诚、民族情怀

傅雷先生教育儿子的信条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对于如何“为人”,在先生的心中是具体而细致的,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言行举止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甚至只是弹琴时摇摆的身形,细小的手部动作,都有着自己的标准。

傅雷先生将自己对祖国的那份忠诚与爱灌注在每一个文字之中,虽然生活苦难的魔爪不断压榨他身心,但傅雷先生却一直企盼国家的复兴。他一生都秉承着信念,从未放弃,他相信毛主席是睿智而有预见性的,一定可以带领中国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对人生哲思的思考,对音乐艺术的热爱期盼,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化解渗透,这一切敦促着他永远秉承一颗赤子之心,乐观向上地化解时代的伤痛,拓宽着生命的宽度,也见证他们父子之间赤子之心的传承。

傅雷先生曾经说过:“唯有民族自豪与赏识别人两者结合起来,才不致沦为狭窄的沙文主义,在个人也不致沦为自大狂自溺狂,而且这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交融。”在他的心中,对于他人真诚无私的爱与民族的大爱是维系个人素养品质的重要部分,也是个人待人处事的立世原则。他不止一次地提醒儿子国内的青年们一个个都在觉醒,但苦于没有材料,希望儿子出于道义上恶责任,尽可能地帮助他人,将国外的思潮汇报,多么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啊。待人真诚、尊重关爱是一直融入在他的教育之中的,作为父亲,他并不是用高高在上的语气教育儿子,而是将儿子当成自己的知己,与他平等真诚的交流。他会跟儿子一起探讨演奏停歇间隙大拇手指是否要放在其他手指之下,会认真听取其对傅敏是否立即停学的意见,会为儿子是否转往苏联学习罗列一条条建议......这种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傅聪、傅敏的成长的沃土,也铸就了他们真诚、热情、无私的品质。

反观如今的家庭,高高在上的父母权威,灌输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毫无发言权的儿女处境这些种种,是否值得我们去反思?

一本好书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在读的当下,更多的是阅读之后的意义。我想要是人人都能去看一看《傅雷家书》,人人都能去品一品文字背后的真情,相信我们一定会更好地理解父母、砥砺前行。趁着这个长长的寒假,回望父母之恩,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拥抱,说一声“我爱你们!”

《[荐]傅雷家书读后感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