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时间:2025-11-24 08:00:04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巨人的陨落》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1

历时45天(其实有效时间应该低于30天),看完了肯·福莱特史诗巨著《巨人的陨落II》上一册以茉黛·菲茨赫伯特女勋爵与沃尔特·冯·乌尔里希的美好夜晚为收尾,本册中,贯穿主线的是一战,地点主要发生在德国的东西部战场,用各对因为战争,政治而两地分居的情侣视角,来描绘了个人对于国家机器的渺小,例如上一册结尾的沃尔特与茉黛,虽然一个身为贵族,一个身为外交官,或许背负着各自国家的政治目标,但在爱情与国家面前,他们选择不叛国也不弃爱,沃尔特去了前线,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当局早日停火,和爱人正大光明在一起。

但正如之前所说,国家机器的庞大,不是一人之力可以左右,战争越拖越长,伤亡越来越多,此间每一回战场的描写都令我影响深刻,那个圣诞夜,英德两国士兵走出战壕,共同庆祝;格雷戈里视角的德俄战场,他勇敢的向腐败无能的上级扣下扳机,只为了不向和自己一样被欺压的普通士兵开枪,他们是无辜的,每一位普通士兵都是无奈的;包括后来比利的参军,索姆河战役中英军领导者的无能,以及比利的勇敢与机智;为了照弟媳和侄儿子,毅然从戎的格雷戈里,勇敢的向压迫做反抗。

等等,每一个小角色都有着鲜活的生命力,骨子里其实都有着相似的特点“勇敢,无谓,爱与和平”,而好战者以菲茨为例,身为贵族的'他衣食无忧,“总想搞点大新闻”,不顾一切推动着战争,当然战争也不是他一人所为,而是很多和他一样的人“大人物”所做的决定。

而小百姓们,只求一个面包,拿起了枪,运气好的活下来了,运气不好的,留下了家人独自西去。战争是无情的,但越是这样,越是能体现出人性的光辉,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格雷戈里对于卡婕琳娜的那份深沉的爱,想当初是自己在野蛮警察的骚扰下救下的她,为此不少受到报复,本以为她能爱上自己,却被“风流哥”自己的弟弟所得到,他有嫉妒,但他作为家中长子,从小看经历了沙皇对人民,家人的重重暴行,他的心智比普通人要成熟,他对于爱的人,总是像大海一样宽广和深沉。包括后面自己辛苦换来的去美国的船票,因为列夫被残暴警察追杀,而毅然给了列夫,让他逃出俄国,自己留下来,扛下一切。

在所有正向男性角色中,我比较喜欢比利和格雷戈里,因为他们出身都不好,仅仅是非常普通的百姓,但他们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不仅没有被打趴下,而是越来越牛逼,或许比利只是想让家里姐姐和父亲不再奔波,或许格雷戈里只是想让弟媳能顺利生产,自己能早日离开黑暗的沙俄,到后面,甚至只要一个面包。他们不像贵族们想建功立业,但却完成了足以改写历史的成就,虽然他们只是普通人,本册最喜欢章节是格雷戈里视角下的革命,他不是领导者,领导者是大家熟知的列宁,但是他发扬了了布尔什维克精神,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其实他并不是想政变,只是现实的残酷让他做出了内心的选择,一个国家的军人永远不能向手无寸铁的人民开枪!从推翻沙皇的故事上来说,我很有触动,毕竟我们国家也是这样过来的,还是很佩服陈独秀等人,伟大!最后再说说列夫,这个浪荡公子形象塑造的很是完美,但我觉得最后应该会来一个非常精彩的反转,其实每一对情侣最后的重逢无疑是本书最精彩的篇章,届时荡气回肠的家国命运在刻骨铭心的爱情亲情友情面前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继续开始第三册阅读吧!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2

大二买的实体书,终于在大学毕业的暑假半听半看的读完了。

从比利初当矿工开始,到艾瑟尔带着儿子跟菲茨在楼梯见狭路相逢结束。从战前,战时再到战后。一场战争让各国家的人民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无论是上层阶级的伯爵,还是底层的农民与工人。艾瑟尔,格雷戈里的经历让人觉得自己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上,前途是靠自己挣来的。而列夫这样投机倒把的.人让人觉得坏人就是在关键节点永远坚定选择损人利己。

同样,当新的历史节点出现时,菲茨这样的人不愿改变,而是始终为了守旧而战。茉黛始终为了女权,为了爱情而战,她与沃尔克的感情让我很感动。比利和格雷戈里则是完全的为了国家和人民而战。

男性角色各有特点,女性角色更是丰富。有人抗争,有人依附有人为了爱情奋不顾身,有人勇敢挥别过去。

最后的最后,历史的潮流里,每个人都是被卷入其中的浪花,只是有的浪花被覆盖,而有的却奔腾出了自己的姿态,选择不同罢了。

还有,多线叙事有点东西。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3

读完《巨人的陨落》一段时间后,想着,还是写点什么吧,否则,用不了多久,这本书的影响就会消失殆尽。

“世界是属于勇敢者的,所以世界是属于我的”这本书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阶层来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面貌,读来,似有些许无奈。

  一、关于社会阶层的认知。

有时,非常不愿意承认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但是,越来越感觉到原生家庭在每个人身上的烙印。茉黛,贵族出身,思想叛逆,与贵族的理念相悖,为女性权益积极奋斗,属于思想开放、追求独立的新一代贵族女性的代表。艾瑟尔,工会领导人出身,在革命统一战线时,彼此的知己和好朋友,而当意见发生分歧时,就暴露出无法调节的矛盾和阶层局限性。茉黛已经习惯了发号施令和唯我独尊,或许,从内心深处,艾瑟尔也不过一直是她的管家和随从,是应该听命于她的。而真正可以做到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依赖的,还是在同一背景下生长起来的同一阶层。

  二、关于年轻人的价值取向。

改变其文化,统治其思想是最好的革命手段,在一战期间,包括很多年轻的贵族,又对战争有多少了解,有谁去思考过战争是否正义,战争的原因及目的,只是在军国主义的鼓吹下,以作为一名战士而荣耀,年轻不当兵似乎就是做了什么让人耻辱的事情,正是因为媒体的鼓吹,让太多懵懂无知的青年踏入了一条不归路。最震撼的一个镜头就是一个美国士兵的死亡,而他死亡之后的五分钟随即发出停战命令,拿他的牺牲价值何在?而在和平的当代,依然是浮躁的价值观作祟,人们一切向钱看齐的时候,又有多少清醒之人可以执着的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呢?

三、关于自我成长

书中有几个女性形象非常明显:茉黛,艾瑟尔,罗莎,奥尔加。奥尔加是一个富商的女儿,从小在父母亲的'严格保护下成长,或许不懂什么叫人生疾苦,她所面临的最大的困境或许也不过是偶尔严厉的父亲,但,很失败的是,她的不学无术,因为不学无术所以显得异常的愚蠢。罗莎,一位独眼美女,当智慧的光芒散发时,一切身体的缺陷都悄悄消失不见。无论如何变革,独立的智慧从来都是夺人心魄的美丽,既如此,又如何可以不成长?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4

我第一次看到“巨人的倒下”这个标题,以为它讲述了一个伟人的故事,然后读了简介,发现它是基于第一次世界 ……此处隐藏5911个字……阶级将不再视他们为朋友,他们将不会被任何上流社会团体所接受,沃尔特的外交官职业生涯也将就此结束,那一刻他们把整个世界抛诸脑后。也许你无力反抗,唯有在命运的转盘下被裹挟前行,可不要忘记,以善良的心来把所爱温柔以待,哪怕各自天涯,心系彼此!最后他倆终于幸福地走到一起了,这是我热切希望看到的结局。

还有一个伟大的人物“列宁”,还有两个关键人物“艾瑟尔和菲茨”,在故事的结尾,艾瑟尔带着九岁的儿子在上下议院的楼梯上偶遇菲茨和他的儿子,艾瑟尔高高扬起头牵着她的孩子,要知道艾瑟尔的孩子正是这个没落贵族的儿子,艾瑟尔是那样的自信,那样的坚定。真让人激动,让人振奋。

读书的意义也许正在于此,未见波澜,却心生涟漪,或许白云苍狗,世事难料。帝国衰落,英雄崛起,真爱无敌!你会忍不住和书里的角色在战火硝烟中同呼吸、共命运!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13

英国作家肯·福莱特所著的《巨人的陨落》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小说,书分为三部分:天地失色、巨人之战、世界重生。全书布局宏伟,分别记叙了英、法、俄、美、德国中不同阶层的众多人物,是了解20世纪初不同国家的社会状态、风土人情的百科全书。

读完此书,个人感觉最大的收获是:历史书上枯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鲜活了起来。比如在历史书上记叙的"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因工作辛苦、环境恶劣引发大规模的罢工",书中开篇就记述了14岁的威尔士少年第一次下井采矿,他是如何深入地下、如何工作的,矿井里的轨道、骡群、采光、通风,甚至他带来的午饭都有详细的描述。

还有我不理解的几个现象在此书中都能找到渊源。比如:贵族认为女人需要一直受人供养,女人去工作、自给自足挣钱养家反是羞耻的;国外议会中的吵吵嚷嚷以及动不动就举行的全民公投;还有本是追求平等的一帮布尔什维克们为何在革命后走上专制之路。书中的英国贵族菲茨与他的.俄国公主妻子碧的相处之道就是:丈夫供养妻子,为其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妻子服从丈夫,为其生儿育女。而菲茨却对同为贵族出身,却积极参与义诊工作的妹妹茉黛不满,并在茉黛与德国人私定终身后断绝关系。可见这些自诩为上等人对女性的价值观就是:我养着你且你得听我的。书中还写到了工党的建立及女性的参政过程,这是我在此书中最喜欢的一个人物——艾瑟尔。女仆出身的艾瑟尔在遭受贵族玩弄、家人嫌弃、未婚生子后靠自己的努力步步为赢,把一手烂牌打出彩来,最终成为女议员,并在给她伤害的人面前扬眉吐气,真是活得精彩又励志的姑娘。

肯·福莱特着实是一位小说大师,全书1168页读来不觉一丝冗长,虽然是部小说,但可以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正史来读。且在小说出版前,肯·福莱特请来历史学家审读书稿,绝不容许出现任何史实错误。难怪美联社评价此书:宏大的背景、结构和故事巧妙交织,构成了一部扣人心弦的史诗。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14

其实《巨人的陨落》这本书,很早便收入囊中了,但一直被琐事所扰,读来断断续续,想想还是搁置一边,等待闲时。所幸这阵子稍微有些空闲,终于拜读完毕,大有酣畅淋漓之感。

先说说对这本书的总体印象吧。个人认为,一本好书的标准是透过它,你有意愿、有兴趣去了解以往你不熟悉的世界,去获取你所缺乏的知识,而《巨人的陨落》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作为一部故事性很强的历史小说,这里面不仅有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也有大时代的波澜壮阔,很容易让人有种自然而然的带入感,仿佛身临其中,肯叔沉稳的文字叙述,精致的细节描写,庞大的家族纠葛,充满矛盾、对抗的人物性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严谨认真的历史观,一击便击中了很多人的心灵,无怪乎这部作品受到全球千万读者疯狂追捧,一跃成为“现象级”的畅销作品。

肯叔将故事的时间轴设定为1911年—1924年,一战前后。看似波澜不惊的世界局势,实际上正酝酿着一系列的剧烈变革,新旧观念的矛盾冲突已走到了水深火热、日益胶着对抗的阶段,一点火星便能引来世界巨变。肯叔从几条线着笔写出五大家族的兴衰荣辱,向我们揭露了整个时代变革的脉搏,故事从叙述一名不列颠岛上的未成年矿工经历着他人生中一大考验——来自其他矿工的欺凌捉弄开始,讲到富有的英格兰伯爵为即将到访的乔治五世进行紧张的筹备,接着又说道在沙皇残暴统治下的`青年工头向自己的杀父仇人做着生产演示……看似各自独立、迥然不同的人物命运在历史的浪潮下已相互交织纠葛。书中人经历纷繁复杂的变化,而我们则看到鲜活生动的历史:一战、十月革命、凡尔赛和约……紧凑的故事情节、复杂的人物关系让人目不暇接,这也许就是众人手不释卷的原因吧。

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的那样,肯叔讲述的这个时代,同样繁荣与腐败共生,热情与冷漠相伴,昔日的权威正统正逐步走向没落,而来自社会底层的新兴力量不断崛起。对于昔日大英帝国、固步自封的权贵而言,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一个寂寞无奈的时代。用内忧外患来形容英国当时的处境其实是比较贴切,内部固守传统与改革创新持续对立,阶级矛盾和地区分野时常引发社会和政府内部的冲突;在外部,英国正陷入一战的巨大冲击,逐步失去霸主地位。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对于英国、世界、劳苦大众、平民阶级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不破不立,越是走向穷途末路越需要有人在背后助推一把。有人说,时势造英雄,然而,对于有英雄情结的我看来,正是有了这些敢为人先、不断抗争的英雄们,历史才有了今天的面目吧。无论是代表女性意识觉醒的艾瑟尔、茉黛,还是代表工人阶级、劳苦大众崛起的比利、格雷戈里,他们都积极向上,热情似火,为了个人的命运勇敢地与整个社会的偏见、不公积极抗争,显示出了完全、极致的生命之美,就像一团团红色火焰照亮了20世纪初黑暗沉寂的天空。

最后,就以这句彰显英雄色彩的话结尾吧:世界是属于勇敢者的,所以世界是属于我的。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15

如此鸿篇巨制对于第一次写书评的人还真是很难驾驭,但既然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就要迈出第一步。

小说描写了一战时期,以英国、德国、俄国、美国的几个代表家族为主线,通过几大家族的兴衰更迭,爱恨纠葛的描写展现了一战的历史画卷。战争的残酷,家族的'兴衰,时代的变革。书里保守贵族腐朽的思想,固步自封导致了最终的没落;新兴无产阶级在社会磨练中练就的洞察力及果敢的意志力时期在战争的洗礼中崛起;具有进步思想的年轻贵族既想改变腐朽的现状,又囿于身份的束缚的无奈。

文章印象最深的是作者从不同主角角度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主角们在战场上的表现是人物性格最直接的体现,国家对待战争的态度能够反应出历史走向的必然性。俄国的腐朽已经深入骨髓,急需一次彻底的变革,旧贵族草菅人命,以格雷戈里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在战争中迅速成长,当格雷戈里在战场上杀死了指挥官标志无产阶级冲破阶级的束缚。以菲茨为代表的保守资产阶级贵族自命出身高贵,自私好面子又缺乏担当,当社会变革威胁到他的利益蛋糕不惜煽动战争。

最爱茉黛沃尔特这对,爱情坚持了整个一战,希望他们能一直走下去。爱情战胜了战争,战胜了分离,战胜了一切阻碍,希望不要输给柴米油盐,浪漫主义。

第二部走起。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