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堂的孩子》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观后感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堂的孩子》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堂的孩子》观后感1很久前就听过这部影片的另一个名字,朴实又简单——《小鞋子》;看过这部影片的那张别致的海报,湛蓝的天空,漂游的金鱼,手拉手的两个孩子的背影。让我想起了一个词:简约主义。对,简单的,脉脉的,但可能是直指人心的感动。再没有看之前,这部影片给我了这样的第一印象。
之前很少接触伊朗的电影,换句话说习惯了好莱坞的光影斑驳的`我,似乎对这种“草根文化”有点淡然了。但是,“天堂里的孩子们”拯救了我的默然,呼唤出了隐藏在我心底很长时间的那份性灵。
一双已经破的不堪入目的粉红色的小鞋子,在一双粗糙的手中,一针一线的缝补着。开头的这一系列动作干净利落却给人以压迫的冗长。当鞋匠把缝好的鞋子递给那个叫阿里的小男孩后,我知道了原委:他替妹妹来补那双破旧的已经补过不知道多少次的小鞋子,原因,显而易见:贫困的家庭,生病的母亲,只有父亲的微薄的工资支撑着这个看似破败的家庭。当导演把这些情节都娓娓道来的时候,我的心头涌上了一丝担心,看过太多这样的情节,这样雷同的故事,并不是我缺乏同情。只是这样普通的故事,稍微脱轨便会落入俗套,陷入单纯赚人眼泪的表象漩涡,直到让人麻木。
但是,接下来的发生的事情,让我完全打消了顾虑。不,应该说让我完全陷入了故事当中,没有一点闲暇去考虑别的事情。
阿里在帮大人买菜的时候不小心弄丢了那双鞋。他妹妹唯一的鞋子,被捡垃圾的人“收入囊中”。他不敢告诉爸爸,开始我以为是害怕挨打,他也是这样告诫妹妹的:千万不能告诉爸爸,家里没钱给你买鞋的,他知道了你也会挨打的。到后来我才知道,阿里,一个11岁的学习优异的伊朗小男孩,不单单是害怕父亲大发雷霆,他害怕的是忧郁的母亲的眼里再添上一层困苦,他担心浮躁的父亲的头上再添一根白丝。他不想让本来就困难的家里因为他的原因再添上一丝负担。或许小小年纪的他想不到这么具体这么深远这么细腻,但当阿里看着妹妹嗔怪的表情急得已经哭出来的时候,从他天真的面庞和晶莹的泪珠里,我升华出了这一切,提炼出了小孩子的天真善良独特性灵的想法里蕴涵的最天然的特质。
为了解决只有一只鞋的难题,兄妹俩悄悄达成了一个协议,每天妹妹穿着哥哥的旧球鞋去上课。等放学后,妹妹快速飞奔回家,哥哥换了鞋子再飞奔的去上学……
《天堂的孩子》观后感2对我而言,这部电影并不精彩,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没有离奇古怪的事件,这是一部一句话就能把事情说透的电影,但是这些并不能代表这部电影不是一部好电影。
电影的节奏非常舒缓,就像一名老者给孩子们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委婉的叙事,节奏浅浅流淌,不时在某个时刻用一个片段一个细节挠动观众的心。就像小时候在看一本儿童故事,简单,但是好像永远也看不够。哥哥弄丢了妹妹的鞋子,为了逃避责罚,两个人约定了一个几乎每个孩子小时候都会做的类似“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的只属于两个人的秘密。我们感觉这部电影温馨,可能就是因为我们能够在电影中的`片段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但是同他们相比,我们大部分人的童年毕竟要幸福太多。贯穿着整部电影的线索就是奔跑,他们上课在奔跑,下课在奔跑,出门打工在奔跑,参加比赛还是在奔跑。如果说,一开始他们的奔跑是为了赶时间“被奔跑”,那么后来哥哥为了赢得鞋子而参加比赛则是“主动奔跑”。但他们的确过早承担了生活的压力,奔跑是他们的生活态度。
在此我不想上纲上线扯什么孩子长大了成熟了懂得承担了之类的套话。这样的行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非常熟悉,小时候我们的想法就是简单,单纯而直接,一旦真心期待某件事或者某样东西,不遗余力去争取是正常的。可我们还是会感动。哥哥毕竟不是为了自己。他的奔跑他的拼搏,脑海中回想的,正是他跟妹妹的约定。而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则是点在了妹妹身上。之前我们已经了解了,妹妹因为没有鞋子,受了多少委屈。可当她知道自己的鞋子穿在了一个盲人小姑娘的时候,却悄悄跑开了。那双渴望、不舍,但是毅然决然的眼睛给我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或许这部电影最为独特的地方,就是用这样的镜头语言而不是台词,来打动观众。
结尾依然是无声的。讽刺的黑色幽默,哥哥那到了第一,却没有带来鞋子。妹妹因为婴儿的哭声转身而去,没有说一句话。下午的阳光依旧明媚,疲惫不堪的哥哥坐在水池旁边,脱下了那双已经磨得不能再穿的鞋子,将两只红肿的脚放在了水池里。俯拍的镜头中,哥哥同圆形的水池融为一体。鱼儿围在他的脚边,荡起微微的水波,哥哥默默低着头,小小的脸庞上依旧挂着失望和愧疚。
淡淡的忧伤,完美的意境,诗意的结尾。然而一切又是如此的合乎逻辑,真实,而美丽。
《天堂的孩子》观后感3天堂,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世界,而是心灵的彼岸。
——题记
伊朗,一个战火纷飞的国家,一个人民饱经磨难的国家,我无法将它与天堂联系在一起,可当我看完《天堂的孩子》后,我相信片中的伊朗孩子来自天堂,因为,天堂不仅仅是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更是对纯真、善良、快乐的无限向往。
阿里弄丢了妹妹的鞋子,为了不让父母知道,也为了有鞋去上课,兄妹俩开始交换鞋子,为了按时到达交换地点,他们每天在狭窄的巷道里狂奔,期间意外频发,迟到、草草答卷、误会……可为了一双鞋,兄妹俩无悔地做着这一切。
当鞋子掉进水里时,莎拉奋力追逐,我从她眼里看到了我从未有过的渴望,我突然明白,我眼中的尘土对他人来说或许是无尽的宝藏,也是那真切的目光,使我重新思考那些曾被深埋的尘土应有的价值。当莎拉向路人求助时,没有我所熟悉的中国式冷漠,取而代之的是真诚的帮助,我的心里涌出一股暖意,我仿佛看到了在贫寒和战争的硝烟中,也有圣洁的光芒。
阿里与父亲来到城里打工,置身城市的高楼大厦和雇主的宽敞豪宅中,阿里固然有羡慕,可他没有埋怨自己的出身,抱怨生活的不公。和富家子弟一起玩时,两人没有自卑和高傲,除了衣着的极大反差,他们的灵魂完全平等。能够正确认识和包容自己与他人,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就像阿里曾对莎拉说,他(父亲)不会给你买鞋,他买不起。不让父母知道鞋子的丢失,不是害怕责备,更多的是对父母的理解。兄妹俩找到了拿走莎拉鞋子的女孩,可当他们发现她的父亲是一个盲人后便放弃了追究,这是对他人的包容。面对同样贫穷的自我时,仍然有对他人的关怀。影片向我们传达的,就是这样的`正确价值观和满满的正能量。
一双鞋让阿里经历了努力寻找、进城打工、参加比赛的过程。最后,他得到了第一,却没有得到鞋子,他和莎拉都有些许失望,但失望的背后任然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
不可否认,阿里一家的确贫寒,但在观影后,我并没有对他们这样 ……此处隐藏2955个字……的展览。而是表现孩子们是怎样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来走出困境,如何独自度过难关而不愿给操劳的父母增添一丝的负荷。阿里和莎拉的做法或许是幼稚的,但他们的纯真和懂事不得不让人心动。一双鞋子,对大人来说或许很容易得到,但对于孩子,却是要付出许多才能实现梦想。影片中多次出现阿里站在巷子里,焦急地等着萨拉的出现,然后就是一系列奔跑的镜头。为了一双鞋子,阿里和莎拉如此认真地努力着,不放弃一丝机会,没有一丝的懈怠。尽管无奈、委屈、辛苦,可是他们都一一忍下,为了心中的梦想。孩子对梦想的坚持,坚定的信念,他们那纯真的坚持,就为了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心中的希望,不管怎样也要坚持向它靠近。这份坚持,是那么强烈那么无畏那么不可抗拒!
看《小鞋子》是心灵逐渐感慨而温暖的过程,是灵魂得到洗礼的过程。他们即使在困境中还保持着自尊、淳朴、善良。兄妹本想要回他们的鞋子,可是看到女孩的父亲是个盲人,他们就想女孩家境更差,更需要这双鞋子,穷人间的关爱体恤。阿里得了奖品送给妹妹,浓浓的兄妹情义。家境贫困,父亲对教会的糖果毫无私心,纯洁的信仰……电影很单纯很干净很温暖,孩子的脸上没有对贫穷的抱怨自卑,也没有浮躁无助,没有慌惶逃避,更没有穷苦人间互相敌视,而是互相帮助,互相同情。这是一个纯净温暖的世界,宛如天堂!
影片通过兄妹的童稚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让人感受到贫困生活中仍存在着金钱买不到的希望与温暖。人们不曾因贫困而丢失善良、宽容和感恩以及相互之间的温情。再反观当今社会,这样的纯善你还拥有吗?在教学的同时,我们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让孩子保有他们的纯真与善良。
天堂是什么样的大家都不知道,天堂亦或是阿里生活的样子,并不是因为你贫穷而远离你。天堂就是你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的那种从容的心态。内心的快乐并不取决于你所拥有的财富,而取决于你的生活态度。快乐其实很简单,当用一颗从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我们其实也生活在天堂。
《天堂的孩子》观后感8没有悬念的情节,没有华美的拍摄手法或场景,却很感动。这是一部清新、质朴的伊朗电影,它真诚地描摹了伊朗人的真实生活,表现了窘迫艰难的平民生活中隐含的人性的善良,带领着观众回到纯真澄净的世界。
影片讲述了一对兄妹与一双小鞋子的故事。阿里不慎把妹妹仅有的鞋子弄丢了,为了免除父母的惩罚,减轻父母的负担,他与妹妹萨拉每天上学时换着鞋穿,在承受着种种压力的换鞋中,两个小孩强烈渴望着一双鞋子,阿里参加了长跑比赛,一次次换鞋的情景和妹妹渴望的声音促使疲惫不堪的他在长跑中赢得了冠军,然而,被采访时,抬起的却是一双充满失望的泪眼,影片的最后是父亲自行车上的新鞋和失望着走开的妹妹、被磨烂的球鞋和被金鱼亲吻着阿里的双脚。
这部影片对自身文化进行了充分肯定和赞美。伊朗是一个长久经历战火的国家,然而他们并没有在电影中辛酸地描述这些悲苦与创伤,那种对生活苦难隐忍对抗的顽强精神和伊朗民族豁达的乐观主义精神使影片没有沉溺在感伤和悲观的论调中,而是执着地寻找生活中的美好与希望。
影片里有不因贫穷而褪色的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病重的妈妈不忘叫阿里送汤去关心隔壁卧病在床的邻居;影片里有未因时间社会而改变的人最原始的纯净善良:萍水相逢的老爷爷主动为哭泣的萨拉捡回鞋子,阿里和萨拉再看见穿着萨拉丢失的鞋子的小女孩的爸爸是盲人后,放弃了要回鞋子的想法;影片里有不因生活困顿而丢弃的诚实与信仰:在昏暗拥挤的房子里,爸爸坚持不吃为教会准备的糖;影片里有孩子内心深处最自然的体贴:阿里对抱怨他,吵着要把事情告诉妈妈的妹妹说:“我不怕爸爸打我,你就算告诉他他也没钱给你买鞋,他得去借钱。我以为你会明白!”而妹妹也一直没告诉父母,而是忍着泪水穿着比自己脚大的球鞋、带着艳羡的目光在下课后的街道上飞奔着……阳光下,有孩子与父亲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有哥哥和妹妹在肥皂泡沫中的欢欣笑脸,有一双总对未来抱着希望的'美丽双眼……这些零散的影像如同微弱的火苗,照亮我们的心。
在这里,很贫穷,但这里的人很干净。贫困是一种不幸,但那些贫困的人们,却不曾因贫困而丢失善良、诚实和体贴以及相互之间的温情,这部影片让人感受到贫困生活中仍存在着金钱买不到的希望与温暖。正如影片中生活得富裕的小孩,却很寂寞,请求着阿里与他玩,而阿里的妹妹却会因一支笔而欣喜异常,邻居会因一碗汤而会心微笑。
我们也应如影片中的人们一样,面对苦难,不退缩,不绝望,抱着对未来的美好希望,执着梦想,相信有一天,美好也如金鱼一样,会向我们游来。
《天堂的孩子》观后感9《天堂的孩子》是一部伊朗的电影,整部电影围绕着一个十一岁男孩阿里丢失妹妹的鞋子展开。电影以一双很破的的粉红色的小鞋子在一双粗糙的手中一针一线缝补很长时间开始。当导演把生病的母亲,父亲微薄的的工资支撑着整个家庭等细节娓娓道来时,我知道了这是一个发生在贫困家庭的故事。
一开始我以为这和其他博取人同情的电影没什么区别,但后来阿里在买菜的时候把妹妹的鞋子弄丢了,回到家他让妹妹别告诉爸爸时,我以为他是怕被骂,但后来从兄妹两的字条中,我知道了他不单单是怕被骂,他是不想为本来就困难的家里添麻烦。为此,兄妹两达成协议,妹妹穿哥哥的鞋子去上学,放学了再换给哥哥去上学,哥哥答应会尽快找回妹妹的鞋子。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一幕幕妹妹放学为了不让哥哥迟到奔跑在大街小巷为了赶回去换鞋给哥哥的片段。
在电影《天堂的孩子》里,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有很多,其中有一个片段讲的是阿里的妹妹莎拉放学了为了不让哥哥迟到,奔跑时由于鞋子太大,跑的又急把鞋子掉入了水沟,她焦急地去追鞋子。还有,在一次考试时,莎拉一边答题,一边偷看老师的表。以上两个片段,我看出了妹妹的焦急,同时也看出了妹妹的懂事,哥哥把她的鞋子弄丢了,她不但不生气,还顺从哥哥,替哥哥着想。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片段是:尽管莎拉迅速跑回巷子和阿里换了鞋子,但阿里还是因为迟到受到校长的批评,并让他不要上学了,我以为阿里会说出迟到的原因,但阿里没有说话,泪水溢满眼眶。当莎拉发现自己的鞋子穿在同校的一个女孩脚上时,兄妹俩想要回莎拉的鞋子,可当兄妹俩看到女孩的父亲是个盲人时,她们没有要回那双鞋子,从中看出虽然她们的家庭贫困,但她们的心灵是纯洁的。
最后,当阿里得知参加跑步比赛得季军可以获得鞋子时,他哀求老师让他参加比赛,并认真的训练,从中看出了阿里是一个遵守承诺的人,答应了妹妹就想尽办法去做。为了一双鞋子,阿里和莎拉俩个孩子尽管委屈、辛苦、无奈,但为了他们心中的希望都一一忍下了。
看完影片《天堂的孩子》后,我感悟到这部影片虽然是讲述穷人的故事,但并非是对穷困的展览,而是写在这样一个穷困的背景下,孩子不给为家庭生计而忧虑着的'父母添负担,他们的做法或许很幼稚,但他们的纯真让人感动、心痛。许多人面对贫困觉得很可怕,但兄妹俩不畏惧,在他们身上依然有着孩子的天性,依然爽朗的开怀大笑,他们的童年时不幸的,但他们懂得真诚的面对生活,迎接希望。
一开始我不明白影片为什么叫《天堂的孩子》,但后来我明白了,两兄妹的天真、纯洁、纯净、温暖的世界,淳朴善良的人性,宛如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