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5-09-30 14:39:07
大班科学教案【荐】

大班科学教案【荐】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发现植物的种子,初步了解种子的特殊传播方式。

2、对种子的传播方式有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带领幼儿参加寻找秋天的远足活动。和幼儿一起收集农村比较常见的植物。(苍耳、蒲公英、刺毛球、麻雀窝、臭草、红菱、牛膝、蓟)

2、多媒体课件。

3、幼儿有一定播种的经验。

评析:教师能根据幼儿园所处环境,选取乡土教材作为活动内容,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活动生活化的原则。

评析:活动准备既有教具等物质材料的准备,又有知识经验的准备,活动能考虑让幼儿在已有经验上获得发展,符合维果兹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活动,感受好玩。

1、谈话导入,

那天,我们去田野里寻找了秋天,你看见些了什么?

幼:喇叭花、菊花、蒲公英、狗尾巴草、麻雀窝

回来时你带了些什么?

幼:蒲公英、麻雀窝、刺毛球、臭草......

今天他们藏在哪里?

幼:田野里

评析:当幼儿回答田野里时,(而实际上是在活动室里)教师没有作出恰当的反应,可见教师对幼儿回答的倾听、及应变能力还较弱。

出示苍耳、蒲公英、麻雀窝。

2、让幼儿玩苍耳、蒲公英、麻雀窝。

玩过后教师提问:

⑴刚才你玩了什么?

幼1:蒲公英

幼2:麻雀窝

幼3:苍耳

......

⑵它们长什么样呀?

⑶你是怎么玩的?

麻雀窝为什么飞起来,还有什么也飞起来了?为什么蒲公英也会飞?

为什么苍耳可以粘在头发上?

评析:你看见些了什么?回来时你带了些什么?刚才你玩了什么?这三个问题答案是基本相同的,由此可见,教师的提问语过于罗嗦,应注意提问语的`准确性、科学性和精练性。

二、第二次探索活动,发现种子。

1、引导幼儿发现种子。

蒲公英、苍耳和麻雀窝的种子在哪里呀?

2、幼儿发现种子。

把它们的种子找出来,每人找一粒种子,找到后放进盘子里。

3、幼儿互相交流。

⑴刚才你找的是哪种植物的种子?

⑵苍耳的种子藏(麻雀窝的种子长)在哪里?它们的种子是什么样的?(咖啡色的,椭圆形,扁扁的)

⑶那他们的种子为什么长得这么特别呀?

4、逐步展示课件。

⑴看第一段。谁带蒲公英去旅行?为什么风能帮它?它的种子最后怎样了?

⑵经验转移。苍耳浑身长满刺,谁会帮它传播种子?

⑶看第二段。

师:苍耳传播种子需要谁的帮助?教师出示相应(动物)的标志。

评析:教师原想借助于视频展示仪帮助幼儿更好地观察种子的特征,但视频仪调的颜色太暗,不清晰,反而干扰了幼儿观察,给了幼儿认识错误的认识。充分的准备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

教师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开展教学活动,但在选择时应考虑到课件是为了活动服务,该课件制作较粗糙,与活动的配合不够紧密,并不能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第三次分组探索活动。

1、教师出示另外一些植物。

这里还有一些有趣的植物,他们传播种子需要谁的帮助呢?()

2、出示一张表格。

这是什么?(苍耳)苍耳是怎么传播种子的?(幼:小鹿)我们画上小鹿,打勾,为什么在小鹿下面打勾?

这是什么?(麻雀窝)麻雀窝

怎么传播种子的?在哪里打勾?

师:这里有一张表格,请小朋友的猜想记录下来。

评析:该环节教师示范一例后,可让个别幼儿来记录,大班幼儿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师在示范后,应抱着相信幼儿的态度,放手让幼儿在前例的基础上探索记录。

动物传播标记制作为小鹿,使幼儿错误的认为只有小鹿才能传播,建议:1、对知识经验要进行小结:为什么小鹿能传播苍耳的种子,还有谁也能传播苍耳的种子?2、标记可改为不同的动物头像。

3、幼儿探索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4、选择一张记录表(有特殊的情况),进行简单的讲评。

评析:幼儿的记录卡上出现错误时,教师的态度是放任回避,这不符合科学活动要求,科学活动应给予幼儿正确的科学的知识经验,教师可抓住机会,让其他幼儿来讨论。通过讨论获得正确的科学知识。

最后的评讲活动教师应鼓励幼儿积极交流、大胆讲述,变教师的评讲为幼儿评讲,把幼儿推在前面,更多创造生生互动的机会。

活动结束前的讲评,不但可以判断正误,更重要的是可对种子传播方式进行总结:如,哪些种子是靠风传播(动物传播、水传播)的,及其原因。总结是对幼儿所获经验的一个提升,以便生活中幼儿再发现新的种子,可以准确地进行经验的迁移。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随着幼儿身心的发展,大班幼儿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他们总是不停的看,听,摸,动,见到新奇的东西总会去探索,去了解感兴趣的事物,在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时,大家对声音的兴趣都十分浓厚。由此,一方面结合《纲要》中“强调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探索意识,以幼儿的实现生活为轴心开展活动”的指导,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并根据该年龄特点的幼儿活泼、好奇,喜欢新奇的特点,设想通过《好听的声音》这一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好听的声音,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另一方面这一选材能进一步增加幼儿了解自然的事物,为幼儿的倾听打下基础。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声音的兴趣。

2、辨别不同的声音,知道不同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3、使幼儿乐于倾听各种悦耳的声音,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4、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

活动重难点:

倾听悦耳的声音,辨别不同的声音。以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倾听能力。制作好听的声音,以增加幼儿的动手能力,使之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的形式了解声音。

活动准备:

①玩具或乐器的引出,能为幼儿带来探索的欲望,使幼儿学习更主动.更积极。

②录音机的使用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打开了一扇窗户,让幼儿在优美的音乐中体会声音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③识字与瓶子的,为孩子打开了动手操作的大门,让幼儿有一种成功感和自豪感,促使幼儿在操作中与同伴大胆的进行交流 ……此处隐藏4793个字……;

2:尝试用“印”的方式记录指纹,通过观察比较各种指纹,并能说出不同;

3:有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体验发现的快乐,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 材料准备:指纹画、指纹类型PPT、白纸及印泥若干、放大镜(人手一个)、抹布。

2.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使用过染料涂色或发现过指纹。

活动过程

一、导入:欣赏指纹画,激发幼儿对指纹的探索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都画过画吗?那平时你们是用什么来画画的呢?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很特别的画,我们一起来看看。 (教师出示指纹画ppt)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画和我们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二、引导幼儿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

1.引导幼儿对指纹开展猜想。

猜一猜,你的指纹和别的小朋友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你自己的每一根手指指纹是不是一样的?

2.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了解指纹的三种不同的类型。

(1)教师讲解示范如何清楚地印出指纹。

(2)分发材料,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引导幼儿观察指纹并进行交流,认识指纹的三种类型。

每个人的指纹形状都是不一样的,科学家把指纹分成了三大类。第一种叫箕形纹,中心向左或向右偏,像簸箕一样;第二种叫弓形纹,中心像一把弯弯的弓;第三种叫斗形纹,中心像水中小小的漩涡。是不是很神奇呢?

3.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指纹,并看看每种指纹类型各有几个。

我们认识了三种不同的.指纹类型,那现在请小朋友再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手指纹,看看你的每个手指纹是哪种类型。(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分别表示。)数一数你有几个箕形纹,几个弓形纹,几个斗形纹。

三、了解指纹的作用。

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些指纹有什么用处呢?

指纹能够帮助警察破案,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指纹是由凹凸的皮肤所形成的纹路,所以增加手指的摩擦力,这样拿东西就不容易滑掉。

指纹还是汗腺的出口,因此可以调节温度。

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且一般来说终身不变,指纹会随年龄增长变大,但形状不变。

四、制作指纹画指纹的作用真大,不仅可以帮助警察叔叔破案,而且我们还可以用指纹画出许多美丽的图画,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用你们灵巧的小手,画出美丽的图画来张贴在我们“指纹画展”的画廊里。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活动,让幼儿感知空气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2.培养幼儿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和细致观察的能力,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尝试活动,让幼儿感知空气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

2、难点:通过科学小实验,让幼儿总结出空气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活动准备:

蜡烛、每桌一盆清水、;每人一份操作材料:气球、玻璃杯、塑料袋、吸管等。

活动过程 :

一、引起兴趣 :

1.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在哪儿?你能用眼睛看到吗?用手能摸着吗?闻一闻空气是什么味?

2.出示一个吹好气的气球。

师问:这是什么?里面有什么?你能看到吗?是什么颜色的?揭示课题《空气在哪里》

二、尝试活动:寻找空气、感受空气1.幼儿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动室任何地方自由地抓空气。(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紧袋口)2.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气?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三、尝试活动: 找一找哪里还有空气?

1.教师拿一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里有东西吗?(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然后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接着将水杯稍稍倾斜,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2.请幼儿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教师个别指导幼儿按要求进行操作,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3.请幼儿将水杯稍稍倾斜,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4.讨论:水为什么进不了杯子?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水杯倾斜以后水进去了吗?

四、活动延伸

1.请小朋友说一说我们的肚子里有空气吗?指导幼儿做实验:把吸管放到水杯或水盆里,用嘴吹吸管,看看会发生什么?

2.播放课件:被污染的空气图片我们的空气就是被这些东西给污染了!小朋友们想一想:地球上的人、动物还有许多的植物如果都吸入了被污染的空气,会造成什么危害呢?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

3.小实验:(1)闭住嘴巴一手捏鼻子。(2)蜡烛会熄灭吗?

五、小结。

我们从现在起就要保护我们的空气,花草树木是净化空气的能手,小朋友们以后要做到不摘花、不摇树、不踩踏小草、不乱扔垃圾,还要提醒爸爸、爷爷少吸烟。

活动反思:

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的时候,我首先提出问题:我们周围哪里有空气?学生就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汇报。通过汇报我导入了课题。

然后就是学生的材料进行扑捉,感受,寻找我们周围的空气。在学生进行活动之前,我首先提问:利用我们的材料,怎样去寻找我们的周围的空气呢?学生相处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这一点还是比较的好。在上课的过程中,我还需要注意指导学生养成较为完好的倾听的习惯,这样学生就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了。之后,我指导学生利用他们的方法进行找空气的活动。在活动之前,学生说出了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个程序一定要有。找的的过程还是比较的顺利。

在接下来的环节,我指导学生用我们的.感觉器官和我们刚才的寻找的发现,进行看一看,尝一尝,问一问等等活动,从而发现空气的性质。在这个活动中,我们让学生进行摸一摸的活动,如果让他们进行摸一摸,还会发现空气具有流动性。

然后就是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探究活动。

首先我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然后我介绍说我将纸塞在瓶子底部,塞紧一些以防其掉下来。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放到水盆的里。然后,再将杯子竖直提起来。你看看会发现什么?

学生就去做。在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杯子的底部的纸还是干的。然后就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是干的呢?

这样就学生就会知道里面有空气的原因,空气占据着这个空间。

在探究空气有重量的时候,利用杆杆和气球进行探究。但是我发现效果还是不是很明显。我想在实验的改造上需要进行思考。

《大班科学教案【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