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5-10-04 16:52:17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10篇)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面积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时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在转化中发现内在联系及推导说理。

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三种类型三角形(每种类型准备2个完全一样的)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红领巾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指名说一说,师可再现推导过程。

2、导入:出示红领巾,它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该怎么计算?揭示课题。

二、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1.启发提问:你能否依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呢?

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

(1)教师参与学生拼摆,个别加以指导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3)讨论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能帮助我们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吗?为什么?

②观察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 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

(1)组织学生利用手里的学具试拼.(指名演示)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突出旋转、平移)

教师提问: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来拼.

(1)由学生独立完成.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

5.讨论:

(1)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

(2)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6、引导学生明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同时板书)

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同时板书)

④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同时板书)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加上“除以2”?(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板书:三角形面积=底×高÷2

(4)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a和h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什么?

7.教学例1

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由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答案(教师板书)

三、总结: (一)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教师提问:要求三角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四、反馈练习 计算下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

1.底是4.2米,高是2米;

2.底是3分米,高是1.3分米;

(三) 判断

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6平方厘米。( )

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 )

3、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4、三角形的底是3分米,高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 )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100×33÷2=1650(cm)

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2

上一篇:上一条:小学数学教案: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应用题的对比

下一篇:下一条:小学数学教案:《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体验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排列顺序。

2.大胆地用语言表述排列的结果。

活动准备:

1.事先联系好一个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幼儿园配合幼儿活动。(也可利用图片的方式)

2.《幼儿画册》(第三册P7)。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入活动。

师:你家里有几口人?爸爸、妈妈和宝宝一样高吗?

2.游戏:比高矮。

爸爸、妈妈和宝宝比高矮。提问:爸爸、妈妈、宝宝三个人谁最高?谁最矮?引导幼儿学说“高的、矮的、最矮的”。

请小朋友按照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顺序给三个人排队。

换一个宝宝再次与爸爸妈妈比高矮。

幼儿做相关练习。

请幼儿翻开《幼儿画册》,仔细观察图中小动物的高矮,然后看清排列的`标记,从不干胶纸上揭下小动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鼓励幼儿互相检查,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经验。

活动延伸:

提供四种高矮不一的物体,鼓励幼儿比一比,说一说。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是3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3。

2.使学生知道3以内数的数序,会比较3以内数的大小,掌握3的组成。

3.结合插图使学生知道尊敬工人。

教具、学具准备:3的主题画挂图、绒板、计数器、小棒、点子图、方木块、1和2的数字卡片,2和3的组成。学生准备3根小棒,1、2、3的点子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1和2的数字卡片。提问:

"这是几?"

"2和1比,准大?2大于几?"

2.教师出示用点子图表示的数的组成卡片。

提问:"1和1组成几?"让学生举点子图。

二、新课

1.数数量是3的物体。

(l)出示主题画挂图或让学生看教科书第9页工人生产电视机的一面。给学生一点时间,让 ……此处隐藏5463个字……的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给希望小学买文具和书的情境提出问题,通过让学生解决问题体会到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本节课开始,以观察希望小学的学习环境导入,出示一些反映贫困地区孩子们艰苦的学习环境的图片,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激发学生的同情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需要关爱,培养学生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美好品德。

2.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比较不同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运算中也同样适用,并会运用整数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练习卡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反映希望小学学习环境的图片。

谈话:看到以上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观察图片,畅谈感想。

2.引导:虽然希望小学学习环境艰苦,但是那里的学生对学习却有着强烈的渴望。通过对比,我们学校有多媒体等教学设施,我们好幸福啊!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我们又要做些什么呢?

3.引入:同学们都很有爱心,这节课让我们和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手拉手,奉献我们的爱心吧!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给希望小学的同学们买一些学习用品和课外读物吧。(板书课题:手拉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思自我,激励孩子们更加努力地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44页情境图。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仔细阅读上面的文字,说一说图上提供了哪些信息。

(2)课件出示相关信息:①1本练习本2.8元,一个铅笔盒6.1元。淘气要给希望小学3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个铅笔盒,一共要花多少元?②1本练习本2.8元,1本《数学家的故事》7.2元。笑笑要给希望小学5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本《数学家的故事》,一共要花多少元?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①。

(1)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检查,请用不同方法解题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算法)

(2)指名板演。

方法一:2.8×3=8.4(元) 6.1×3=18.3(元)

8.4+18.3=26.7(元)

方法二: 2.8×3+6.1×3

=8.4+18.3

=26.7(元)

方法三:2.8+6.1=8.9(元) 8.9×3=26.7(元)

方法四: (2.8+6.1)×3

=2.8×3+6.1×3

=8.4+18.3

=26.7(元)

(3)观察这四种方法,其中两种是分步计算,两种是列综合算式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设计说明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会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这节课通过具体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为什么两个阿姨都领着孩子,第一位阿姨只买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要买两张票呢?”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平均数的意义的欲望。

2.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平均数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再认识。

在以往的学习中,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已经接触过,但对于具体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解答,学生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使学生了解到在不同的情境中,求平均数的方法也不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作业纸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两位阿姨排队买票的情境图(一位阿姨抱着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孩子,另一位阿姨领着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孩子)。

师:从画面上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认为买票时应该怎样做?(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件依次演示第一位阿姨只买了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买了两张票。

师:从画面上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疑问呢?为什么两个阿姨都带着孩子,第一位阿姨只买了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要买两张票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初步感知学龄前儿童免票的规定)

2.引出新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平均数的再认识。(板书:平均数的再认识)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熟知的乘车买票情境入手,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后面学习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一)进一步探究平均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免费乘车。

1.组织学生讨论:1.2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班汇报)

(1)调查了一些6岁儿童的身高。

(2)1.2m可能是这些身高的平均数。

2.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cm,女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8.7cm。引导学生根据上面信息解释免票线确定的合理性。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二)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理解平均数。

课件出示: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1.指导学生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学生进行计算,独立填表,排出名次。

2.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在实际比赛中计算平均分的'规则。

(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初步感知实际比赛中的评分规则和平常的求平均数方法的不同)

3.引导学生讨论: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交流并汇报:平均数容易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

4.小结:在很多比赛中,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往往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求平均分的记分方法。

5.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理解:其中一个数有变化,所求的平均数也会发生变化。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