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5-10-05 08:00:08
[合集]科学教案

[合集]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在教室益智区一直有俄罗斯方块这个工作,孩子会根据操作卡进行拼摆,但兴趣不大,一天在区域活动中一个孩子拿个几个不同形状的在拼摆,让我有了想法,可以出示一个图形,让孩子利用不同的图形进行多种拼摆的探索。

活动目标

1、感知几何图形之间分解与组合的关系,探索图形组合方式的多样性。

2、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探索的结果。

3、积极参加数学游戏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

重点难点

操作探索图形组合方法的多样性。

活动准备

1、教具:地砖、地板、黑板若干块

2、学具:人手8张操作板、记录纸、铅笔

3、经验准备:有分工与记录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观察“地砖的外形特征。以故事情境导入,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小白兔开了一家装修公司,需要招聘铺地砖的工作人员呢!他说只有最会动脑筋的孩子才能成功,你们要不要试一试?

1、出示图1——8块地砖,引导幼儿认识、观察、比较它们的外形特征。

师: 这些就是用来铺地的地砖,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观察地砖形状、颜色、数量方向等特征。)

小结:他们的颜色、形状、方向、不同,

二、运用已有经验尝试进行图形的匹配与转换

(小猫家的地板)

1、出示地板小猫家的地板,引导幼儿观察地板上的阴影部分,选择合适的地砖进行匹配。

师:这是小猫家需要我们铺地砖的地板,黑色的部分表示可以铺地砖的空位,仔细观察地板上空位的形状,找找看第几号地砖铺进去后,不多不少刚刚填满。(请个别幼儿操作)谁愿意来试试。

2、验证操作结果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地板铺好了吗?是不是不多不少刚刚填满呢?

小结:要观察地板空位与地砖的形状、方向是否匹配,这样我们才能又快又准确地将地板不多不少刚好铺满。

三、感知不同的图形可以组合成一个新的图形(或大图形分割成其它的'小图形)

1、出示小狗家的地板,引导幼儿观察。

师:看看小狗家的地板的空位有什么不一样?需要放入哪些地砖,能让这些空位不多不少刚好铺满。

2、幼儿操作、分享、验证。

操作要点:用两块不同形状的地砖组合,填满地板上的空位。

师:谁愿意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方法?

师:你是用的X号和X号地砖组合起来将地板空位铺满的,其他小朋友的呢?

(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1、没有将地板空位铺满;2、出现地砖重叠的现象;)

小结:这一次是用不同形状的地砖进行组合铺满了地板上的空位,所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还可以完成更复杂的铺地砖任务。

四、通过探索了解图形组合的多样性(小猪)

师:你们不仅要把地砖不多不少刚刚铺满地板的空位,而且还要想出多种组合的方式,比比看最会动脑筋。

1、出示小猪家的地板

这就是我家的地板,你们要把想到的不同组合的方式记录下来哦!看看你们在三分钟内有多少图形组合的方式。

2、幼儿两人一组合作操作

指导重点:图形的多种组合方式

五、分享验证

1、教师将幼儿最后一次操作的结果贴在黑板上

师:首先,我们来看看A组的方法是x、x和x号组合起来的,你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方法呢?(依次看第二种、第三种方法)

2、小结

师:每一组地板上的空位都是一样时,通过操作发现这么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来将地板铺满,也许不止这几种组合方式,小朋友们下来还可以继续和好朋友一起寻找。

3、结束部分

今天你们的表现都很棒,小兔经理决定录用你们了,恭喜你们!

活动总结

本节活动的目的是,“探索图形的多种拼摆”目标的落脚点是探索的方法,有两种、三种等,为了让孩子有探索的兴趣,活动设计从简到难,一块图形的观察到两块图形的拼摆,最后到几块图形的组合,在活动中孩子的参与性非常强,为孩子营造了轻松地环境,让孩子在不断地动手操作与讨论中掌握知识,其次,是两个孩子的合作,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5—6岁的孩子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者其他符号记录,在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本节活动孩子用记录表来统计自己探索不同的方法,并分享交流让孩子的统计知识得到巩固。

活动中的不足是,因为老师的紧张在第一环节整块地砖的呈现忘记了,没有更直观的让孩子观察整块地砖,应该让孩子先观察整块地砖,再出示黑色缺失的阴影部分,这样更直观的让孩子了解所要填补的地砖。

科学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课题选自教育科学版实验教材《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在观察了花、果实、种子的基础上,对植物果实和种子特征做进一步探究,让学生经历猜想、推测、验证、说明的探究活动,明确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科学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对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科学语言的准确描述和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实施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培养与提高。

三、目标预设:

1、科学探究:让学生采用观察、假设、测量、实验等方式,经历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探究过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植物种子和果实的兴趣;

3、科学知识:认识几种常见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理解种子和果实的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获得关于植物的多样性、植物与动物、与人类等知识的直接认识。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理解植物巧妙地利用不同的方法把自己的种子传播到远处;

教学难点:猜想和推测不同的植物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方法。

四、教法学法:

以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架构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学习、演绎验证结论的活动过程中经历观察、交流、比较、重组的科学思维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体验“做中学”的学习乐趣。同时,从中央电教馆远程教育资源中心下载多媒体资源,并重新进行了整合。图片资源,用于展现、演示植物种子和果实情况,猜想、推测其散播方式;视频资源,用于学生欣赏、了解植物种子的散播方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感悟大自然的神奇与奥秘。

五、流程设计:

(一 ……此处隐藏4917个字……p>

二、《本草纲目》

1、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2、“东方医学巨典”《本草纲目》

三、《天工开物》

1、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2、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科学教案 篇9

内容预览: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教学目标]

⒈了解杨振宁的相关知识。

⒉了解二百年来,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

⒊了解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解说的事理(包括新事物新发明层出不穷原因,科和技的关系两方面)

难点: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比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简介首位获诺贝奖的华人科学家入手,引入本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二、作者简介

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年出生安徽省,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获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因此与李政通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以来,他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讲学。分别受聘为北大、科大等八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还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⒈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师强调:光纤、挠头、聘用、弥补、胆怯)

世科

纪学

之随

交想

第一层( )新发明、新事物层出不浅

第二层( )新发明、新事物出现原因

第一层( )科和技的关系

第二层( )中美教育哲学的异同

第一部分( )

回顾近两百年出现的新

事物并分析其原因。

第二部分( )

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

科技、教育差异,鼓励创

新个别

⒉教师出示结构图,学生找出文中相应段落。

四、课堂练习

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作者认为两百多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第3段中“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⒉第4段综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

⒊作者对于“科”与“技”的关系持什么看法?

(明确:二者谁更重要些的问题,没有简单答案,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国家制宜。)

科技

↗↘

经济←-工业

⒋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表示出三者的关系。明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⒌阅读课文第15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解释词语:按部就班:

②本段主要谈什么问题?(明确:分析中美两国的异同及适应对象)。

③中美教育哲学的共同点是什么?(都能鼓励创新)

④就适应对象而言,中美教育各适合哪一部分学生?

⑤就学习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中国教育的学习方式属按部就班的训练,美国是跳跃式学习)

⒋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表示出三者的关系。明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⒌阅读课文第15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解释词语:按部就班:

②本段主要谈什么问题?(明确:分析中美两国的异同及适应对象)。

③中美教育哲学的共同点是什么?(都能鼓励创新)

④就适应对象而言,中美教育各适合哪一部分学生?

⑤就学习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中国教育的学习方式属按部就班的`训练,美国是跳跃式学习)

⒋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表示出三者的关系。明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⒌阅读课文第15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解释词语:按部就班:

②本段主要谈什么问题?(明确:分析中美两国的异同及适应对象)。

③中美教育哲学的共同点是什么?(都能鼓励创新)

④就适应对象而言,中美教育各适合哪一部分学生?

⑤就学习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中国教育的学习方式属按部就班的训练,美国是跳跃式学习)

⒋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表示出三者的关系。明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⒌阅读课文第15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解释词语:按部就班:

②本段主要谈什么问题?(明确:分析中美两国的异同及适应对象)。

③中美教育哲学的共同点是什么?(都能鼓励创新)

④就适应对象而言,中美教育各适合哪一部分学生?

⑤就学习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中国教育的学习方式属按部就班的训练,美国是跳跃式学习)

五、阅读附文,加深认识。

给合你自身素质及学习成绩,你认为自己更适合哪种学习方式,应注意哪些关键能力的培养。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的:

1、了解身体的一些洞洞(器官)名称和功能,知道它们需要保护。

2、 大胆尝试用身体创造洞洞,体验洞洞的有趣。

活动准备:图片、课件

活动流程与问题设计:

一、联系经验看图讲述

●意图:联系生活经验,讲述梳理洞洞的已有经验。

1、我们的`身体都有许多有趣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找找身体上有没有有趣的洞洞。(出示图片)看看,这两位小朋友身上哪里有洞洞? 2、牙齿很坚固,怎么会有洞洞?这个洞洞会给我们带来什么麻烦? 3、心上有洞洞,会有什么感觉?什么事会让你感到心痛、难过?、

小结:这些洞洞给我们带来了麻烦、疼痛、难过,我们都不喜欢它们。

二、关注自我观察寻找

● 意图:知道身体上洞洞的名称,了解它们的作用。

1、 我们身体上还长着许多有用的洞洞,它们在哪里呢?我们互相找一找。 2、这些洞洞都有什么用?(关注鼻孔、耳洞、嘴巴、肚脐眼)

小结:这些洞洞都有自己的本领,给我们带来了健康,我们要好好爱护它们。

三、游戏体验 拓展经验

● 意图:拓展“洞洞”的概念,体验洞洞的有趣。

1、我们的身体还能变出各种洞洞,谁来试一试。 2、有什么好办法能变出更大的洞洞吗?(观看视频) 3、原来我们合在一起就会把洞洞变得更有趣、更好玩,找好朋友一起玩一玩。(幼儿自由游戏)

小结:身体的本领真大,能变出这么多有趣的洞洞,给我们带来了快乐。

《[合集]科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