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10-05 10:13:11
语文教案7篇(精)

语文教案7篇(精)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对诗句的感悟。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课件、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教学过程:

一、诵诗导入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古诗为我们呈现美的意境,让我们有美的享受。我们今天再来学习4.两首古诗中的《赠刘景文》。(板书古诗题目)。齐读课题。

二、学习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认识“首”字理字义。首:象形字。甲骨文作上面是头发和头皮,下面是眼睛。本义是头。引申为首领。顺:首字笔画表示啥?

眼目眉毛和头发;

人的头部最首要,

首先首领就用它。

2.师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中要求写的生字,理解“枝记刘”的字理字义。

枝:形声字。从木,支声。本义指树木的枝条。引申为长条形物品的量词。

谜:看是一支木,撑开成大树。

无它叶难长,有它树不秃。

记:形声字。从言,己声。本义指用“言”记录、记载。引申为不忘、思念。又指记载事物的书籍或文章。

顺:自己言论动笔写,这样才能记真切。

刘:繁体为“劉”,形声字。从金,从刀。留省声。本义是杀,后用作姓。

谜:论文能写文章,论武能挥大刀;

此字莫要猜斌,猜姓准能猜到。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教后体会:

《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字、词,通过字理分析,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时间,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陈一荣马上站起来说:“我不明白”我就启发他们,秋天有那些花不怕冷开得最茂盛呢?“菊花……”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要坚强。”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平时要努力。”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让学生字理的分析,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首”这个字很抽象,学生难于记忆。根据小学生喜爱猜谜语、编顺口溜的特点,利用朗朗上口的谜语,让孩子们很快记住了“首”字。“枝记刘”都是形声字,在教学时,也采用字理分析,猜谜语、编顺口溜的特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组字练习,从直观的图片到字词练习,孩子们轻松地记住了。如:学“枝”引出“树、林、床、棋、橙”让学生说说这些字的构字特点。

语文教案 篇2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此处隐藏4222个字……情感导入

播放音乐,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二、精读文本,体会写法,感悟情感。

师:上节课同学们用心感悟了文字,勾画了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

(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预设而相机把握引入重点段落的学习)

1、师:文章第一部分,也就是1、2自然段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恋之情,3~9自然段分别描述了三幅画面,这三幅美丽的画面是对故乡描述最精彩的部分,刚才很多同学都谈到了这里,那么,就让我们首先跟随作者的记忆一起去领略西山的美景。

2、为什么作者会说: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你们能从那些文字中读出这满目的绿呢?

(生互相交流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青、灰蒙蒙、浓绿、青色的透明的、没有边的绿连着绿、金檀色,让学生学习作者准确的用表示颜色的词语来突出描写景物的表现手法)

生齐读这些词语,师:这儿的确是满目苍翠,难怪作者会说——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再读本段,感受作者的情感。

3、师:西山的歌是碧绿的,西山的歌是美妙的,这动听的歌中还有些词语打动了我,如山给人厚重、巍峨之感,而作者却用了一个“横飘”,写出了青山的时隐时现,似乎连山这种厚重的东西在绿色的装扮下,也变得灵动活泼了起来,这也是作者对故乡山的独特感受。这样的词语,你还能发现吗?

(相机理解凄婉等词语)

4、师:作者用一连串的表示颜色的词语的这种表现手法向我们展示了西山碧绿的“歌”,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描述着对故乡的热爱与思恋,你能仿照这段的学习方法自学另外两首“故乡的歌”吗?

5、学生自学“昆明湖的歌有清亮的翅膀”和“长城的歌有带花的翅膀”相关段落。

6、汇报、交流自学成果,师作结。

(体会作者抓住昆明湖水“清澈”的特点进一步描写的写法,以及通过绿色泽的变化和漫山遍野野花的相“融”来凸显长城之美的表现手法)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深入体会思乡情结

1、师:作者已经远离了故乡,可心却和故乡在一起,课文依然以“歌”为终,与文章开头有何关系?

(体会学习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的写法)

2、这一部分,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情结的呢?

(复习,巩固排比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3、升华情感,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一部分。

四、全文,有感情地熟读全文。

附板书:

西山 碧绿的翅膀

我的故乡在北京 昆明湖 的歌有 清亮的翅膀 热爱、赞美故乡

长城带花的翅膀

语文教案 篇6

第七课时(句子)

教学目标:

1、能把词语整理成句子,并加上标点符号。

2、能按要求把句子写具体。

3、能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把词语整理成句子,并加上标点。(总复习三第1题)

1、读一读词语,想一想按什么句式把它整理成句子。

2、抽生说,集体评议。

3、把句子写下来,注意标点。

二、按要求把句子写具体。(总复习三第2题)

1、读题明确要求。

2、读句子,再读一读后面的问题,想一想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3、抽生说,集体评议。

4、写下来。

三、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1、例:秋天的田野里稻谷黄了。

秋天的田野里棉花白了。

2、回忆刚才合并句子的步骤。

3、练习:(总复习三第5题)

四、判断句子的正误并改正。(补充练习)

1、自己读一读句子,找出错的地方改正过来。

2、讨论、校对。

五、给句子加标点。(补充练习)

1、自由读句子,体会句子的不同语气。

2、给句子加上标点。

3、反馈、校对。

六、照样子改写句子。(补充练习)

1、读懂例句。说说改写后句子有什么变化,明确改写要求。

2、照样子改写句子。

反馈、校对。

第八课时(句子)

教学目标;

1、学会理解、分析句子。

2、能把句子排列成通顺的一段话。

3、能按课文内容填空。

教学过程:

一、读句子按要求填词。(总复习三第4题)

1、读懂句子。

2、独立完成练习。要求学生看清问题,读一个提示对照句子做一题。

3、反馈、矫正。

二、读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总复习三第3题)

1、默读句子,思考句后的`问题。

2、抽生回答。

三、排列句子。(总复习四第5题)

1、读读句子,想一想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试着把句子排列成一段通顺的话,在句前写上序号。

3、反馈,集体讨论。

4、错的改正过来,再连起来把这段话读一读。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总复习四1、2、3题)

1、复习背诵有关的课文。

2、按课文内容填空。

3、交换校对。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三)情感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解决办法

1.注意与已有知识联系,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要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参看有关书籍。

2.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 3 课时

  学生活动

1.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案7篇(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