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10-07 12:26:13
语文教案汇编【5篇】

语文教案汇编【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及教学理念:

这是两首赞美春天的好诗,它们诗中有画,静中有动,有声有色,为俺们描绘出两幅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

古诗教学重在激发同学的情趣:这里的“情”是指从诗中感悟到的思想感情;“趣”指的是阅读古诗的兴趣。重视朗读。不论是领会诗的涵义,还是体味其美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朗读能激发想象,强化积累,培养语感,所以,朗读必需贯穿于古诗学习的全过程。同时,针对小同学,情境创设也很重要,它可以把笼统的诗句变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便于同学轻松愉快地感悟古诗。

学校及同学状况分析:

俺校是西安市雁塔区的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大局部同学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而且班额较大,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国家级实验区,俺区教师至少经过区一级新课程培训,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都有很大转变。相应的,同学们也变得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敏捷,独立学习能力与合作意识、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大发展。四年级同学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大局部同学早已熟背本课两首古诗。

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愉悦的心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春天画面的图片资料。

2、同学准备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句,谁能背一首给大家听一听?(1―2生背)今天俺们再学一首杜甫的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题目)

2、交流找到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解题:看图,猜题意,交流。

江畔:江边 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二、理解诗意

1、自学。指导方法:边读诗,边看图,画出不明白的词句。

2、出示全诗,交流自身理解的词或句。

(1)(要求用自身的话说诗意,只要说出大概意思,就给以适当鼓励)要求查工具书,解决“蹊”;协助同学理解词语:“留连”。

(2)再说诗意。

3、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诵。

(1)诗中描绘的景色美吗?除了这些,还可能有什么?闭目想象这一美景。

(2)结合春天景色的图片,用自身的话描绘这幅景象。

(3)动手画一画,做画配诗,(交流、评议)

[点评:古来诗画是一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诗人追求的艺术境界,也是俺们感悟的方向。在要求同学熟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的基础上,举行“好画配好诗”的活动,不只能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还能检验同学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诗意。整合课程,激发兴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学习方式。]

(4)自由练读。同桌合作读。(要求注意读出动静相宜。)

(5)老师示范读。(重点指导:边读边看图边想象,置身美景中。)

(6)不拘形式练读、背诵古诗。

三、拓展,作业。

1、自学杜甫的另一首写花的诗《绝句》:“尽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小组制出配诗图来。

2、预习《游园不值》

板书:

江 畔 独 步 寻 花 杜 甫

黄 四 娘 家 / 花 / 满 蹊, 花

千 朵 万 朵 / 压 / 枝 低。 多

留 连 戏 蝶 / 时 时 / 舞, 花

自 在 娇 莺 / 恰 恰 / 啼。 香

课后反思:本诗的意思并不难理解,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却不能靠生硬的翻译来加以一一对应。在这一课里,俺给同学营造了一种情趣化的学习氛围,以描述春景的方式来力图让同学获得读诗的美感;尊重同学的阅读感受,放飞他们想象力,让他们以自身的语言和手中的画笔来个性化地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园不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板题《游园不值》。

3、交流诗人叶绍翁的资料。

二、理解古诗

1、自读古诗,大体读懂古诗,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释疑。要求查工具书,解决“屐、扉”。

3、结合插图,用自身的话说说诗意。

(1)小组讨论“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体会当时诗人的心情。

(2)看图,进一步体会诗人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时的心情。

(3)抓住机会,指导朗读。

[点评: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同学获得充沛发表观点的机会,激发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4、诗人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春色满园”呢?

(1)你想园中应该是怎样的景象?

(2)再次朗读。(读出春的生命力。)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自由朗读,背诵古诗。

(2)想象当时的情景,谁愿意做诗人来扮演一下?

(在评议中要求同学演出诗人由失望、扫兴到惊喜、愉快的心理变化。)

(3)指导朗读。

三、拓展、作业

1、小组举行朗诵竞赛。(两首诗任选)

2、任选本课中的`一首古诗,改写成短文。

(可以把自身想象成诗人,把看到的、想到的都写出来)

[点评:在朗诵和改写中比较并体会了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3、自学“目积月累”中《吴兴杂诗》

板书:

游 园 不 值 叶绍翁

应 怜 / 屐 齿 / 印 苍 苔,

小 扣 / 柴 扉 / 久 不 开。 失望

春 色 / 满 园 / 关 不 住,

一 枝 红 杏 / 出 / 墙 / 来。 惊喜

课后反思: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小朋友们会感到“易”、“趣”、“活”,同学的视野、思想也不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扮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哲理,都会深深地印到同学的脑海里。爱扮演是同学的天性。同学要扮演好,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课文内容。因此,课堂扮演能促进同学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同学进行语文实践的有效方法。

总评:古诗的教学,感悟为重。小学古诗教学,目的在使他们在感悟中领会古诗意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俺们应从同学实际动身,为他们发明体验、感悟的条件,把他们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当然,对于生活积累有限的小同学来说,体会意境是很难的,所以,俺们除了牢牢抓住朗读、背诵这样的基本方法之外,还可以创设模拟场景,让同学尝试诗人的感受过程,画一画,议一议,想一想,演一演,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3.学习本文运用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及虚实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展示课件《湘西风情》和《沈从文简介》)

2.端午节介绍

学生课前搜集,课上交流。

也称“端五节”,民间传统节日,节日期间,吃粽子,赛龙舟等。

二、课文诵读

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要求学生思考:课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风俗民情?

(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赛龙舟,追鸭子等。)

三、分析课文

1.整体感知

学生思考讨论: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明确:端午日一天的时间顺序。

(2)写了哪几件事情?什么经过?

明确: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

2.分析第一部分

学生学习过程:独立思考——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交流

(1)给文章分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端午日......看热闹) 写人们在河边观看赛龙舟。

第二层:(划船的事......种种情形)写赛前准备、赛手配置以及赛事盛况。

第三层:(凡是到最后) 领赏庆贺。

(2)第一层中三个“莫不”的作用。

莫不,即没有一个不的意思,是双重否定。强调端午日人人参与,无一缺漏,渲染当天热闹的气氛,为下文赛龙舟的热闹场面设置悬念。

(3)文章是如何渲染当天热闹的气氛的?

写全茶峒人到河边观看划船,三个“莫不”,侧面烘托出当时热闹的气氛。

(4)文章使用了哪些手法描写赛龙舟的盛况?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

动作描写——“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虚实结合:实写鼓手船手的协作,虚写即采用联想想象(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题四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1.检查背诵

2.检查上节课内容的接受情况

二、分析第二、三部分

1.找学生朗读这两部分课文

2.学生学习过程:独立思考——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交流

思考讨论:(1)追鸭子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

(2)参与追鸭的.人员有哪些?

军民。

(3)追鸭的场面及人们的心情如何?

喜庆气氛,热烈、欢腾。

(4)充分发挥想象,描绘追鸭的场面。

(5)体会第三部分的作用。

结构作用:总提两个竞赛,使文章很完整。

内容作用:表明端午日全民同乐的时间之久。

三、总结课文

1.主题思想

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描写赛龙舟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俗。

2.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

课文关于端午日民俗写的很多,如吃粽子等就没有提及。

两项竞赛作者详写龙舟竞渡,略写赶鸭竞赛。

(2)材料安排条理清晰。

全体总体上按时间顺序。

先写上午11点钟左右吃过午饭出城,再写赛船过后看追赶鸭子,最后交代这两种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3)注重渲染气氛,突出民乐。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风俗的文章。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冀中地道的构造特点。学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地道战的发生及作用。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进程:

一、理解单元要求。

二、导入新课文,提示课题。

“冀中”什么意思?你是怎样了解“地道战”的?

三、课堂预习。

1、默读课文。

2、各自小声朗诵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思考预习题。

4、提出不了解的内容。

四、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诵课文。

2、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3、全文可分几段?

(1—3)(4—7)(8)

五、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

2、讨论交流。

(1)为什么称“扫荡”?

(2)敌人为什么修封锁沟、封锁墙?

3、总结第一段段意。

(讲了地道发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

六、作业:

1、朗诵课文。

2、思考文后1、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地道的`构造特点和地道战的历史位置。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学进程:

一、温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读词。

2、有感情朗诵课文。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读后讨论。

(1)地道的式样和特点是在第几自然段讲的?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说了什么?

(2)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有几种情况?“孑口”有什么作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想方设法”是什么意思?

冀中人民是怎样凑合敌人的进攻的?

(4)人们在地道里怎样进行通讯联络?

“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么加引号?

“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3、总结段意。

(这段主要讲地道战的特点。)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句读第三段。

2、这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讲了什么?第二句讲了什么?

3、这段话主要意思是什么?

四、自由朗诵全文。

五、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依据课文第二段的内容,画一张地道示意图。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概括本文中心思想。

2、理解记叙办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进程:

一、温习引入。

交流地道示意图?!

二、概括中心。

1、冀中人民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

2、举例说“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3、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中心?

(这篇课文通过讲冀中地道战的发生、作用,以及地道的构造特点,表现了冀中人民在对敌斗争中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三、理解记叙办法。

1、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将中心表达出来的?

2、讨论。

3、小结:学习课文有条理地记叙。

四、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厕”“虚”半解围。

2、默记本课生字,然后写在练习本上。

3、指名读本课呈现的生字新词。

4、用“如果……就……”“不但……还……”造句。

(指导结合句式理解词语用法。)

五、作业:

预习《赤壁之战》。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本次实践活动包括四个板块。分别是“准备材料”、“整理材料”、“设计版面”、“评价”。通过活动,给学生走进普通人、发现他们高尚精神的机会,培养学生口头、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共同办墙报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白做事要有计划性。

2.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学会合作,培养学生收集与整理资料的能力。

3.通过活动,对高尚精神又明确的认识。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1-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我、他,我们都是普通人。走进普通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可以发现许多普通人的高尚精神。让我们办一期板报,主题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采用读书、看报、咨询、上网等方法搜集资料,选择目的地。

二、准备材料

采访父母单位敬老爱幼的叔叔、阿姨,写成稿子。

给班里的热心人拍张照片、配上简练的文字。

从报纸上剪下出租车司机拾金不昧的事迹。

……

三、整理版面

1.根据稿件内容、形式进行筛选。

2.做到体裁多样,内容精彩,版面图文并茂,书写整洁。

3.按要求进行缩写、改写。

四、设计版面

1.带领学生在黑板上做一个草图

2.提示进行小组分工

五、评价

标准:

1、内容范围是否广泛

2、表达是否多样化

3、装饰排版是否合理

4、整体效果是否吸引人

5、书写是否整洁、及有突出的创意

评价:

1、组织学生观看

2、发评价表

3、请同学们写出自己的评价意见

单元小结(第4课时)

教学内容:

单元小结

教学过程:

一、提出要求:

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情况的评价要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过一段就要“回头看”,进行总结,如发现不足,就要调整学习方法。一个单元学完了,做一个小结。

二、评价过程:

1.自评:说说自己开学以来的进步与不足。

要求:语言要通顺一些,说具体一些。

2.小组互评:组员们互相评价进步与不足,要实事求是,不能以主观意愿去评价别人。

3.老师评价:客观的.评价每个学生的进步与不足。

4.自己经几方面的评价总结一下。

5.写出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以及应该怎样努力。

要求写的具体不空洞。

6.老师全面总结班里的普遍进步现象以及个别不足的情况。

指明努力方向,尤其是表扬有进步的学生。

根据同学老师自己的评价,写一写自己在这一单元的学习小结,语言要通顺,可以从学习这方面,可以学习,习惯等多方面总结。

及时总结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可以使自己进步得更快。

语文教案 篇5

复习目标:复习二单元基础知识,阅读背诵《木兰诗》

复习方式:讲清要点、学生整理。

复习重点:二单元基础知识,文言文基础。

复习用具:多媒体。

复习过程:

一、常规字词复习2——40个3—6课

二、默写《木兰诗》1---3段

三、复习二单元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整理

要求:

(1)出处、作家(时代或国别——地位——籍贯等——以书下为主)

(2)写心得

2.解释词语12个:

第7课?1.征发?2.哽第9课3.炽痛?4.标直?5.嗥鸣?6.谰语?7.亘古?8.污秽

目标册:崎岖?阻抑?回环曲折?亦复如是

3.目标册重点

四、《木兰诗》

1.词语解释22个

2.通假字2个?⑴帖?⑵火

3.翻译、理解

4.默写

见文言文练习2

五、作业:

注音40个,解释词语12,每个一遍,文学常识一遍。

文言文解释词语22个,通假字2个

《语文教案汇编【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