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5-10-07 19:05:06
科学教案(集合)

科学教案(集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使用工具》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工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效果,形成良好的科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科学活动记录表;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图钉铁钉、木螺丝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这些事情你知道是怎么做的吗?

1、做作业时削铅笔怎么办?(用小刀或铅笔刀)

2、做饭时把菜截断怎么办?(用菜刀)

3、把纸剪成纸花怎么办(用剪刀)……

象上面所用的小刀或铅笔刀、菜刀、剪刀……这些物品叫做工具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内容――使用工具(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一)认识工具

1、我们用过什么工具?看书P2页在书中寻找出现的工具,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第二页的表格内。2、抽学生汇报工具名称和作用:

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

锤子:可以定钉子、拔钉子等改刀旋转木螺钉

剪刀可以纸等裁剪物品钳子:可以剪断电线等物品

小刀:可以裁断纸等物品开瓶器:打开啤酒瓶等物品……

3、教师小结: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比较熟悉,能结合到现实生活来完成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二)、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一颗铁钉子和一颗木螺钉,你用什么工具可以把铁钉子和木螺钉定人木料中?(学生小组演示,教师在旁边指导)

2、小结:

①选择锤子把铁钉子定人木料中

②选择木螺刀把木螺钉璇入木料中

③也可以用锤子把木螺钉定人木料中,但是没有木螺刀方便。

思考:如果要把上面的钉子从木板中取出来,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好?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三、完成教材3页三项任务应该选择的工具

1、请大家观察3页下面第一幅图,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请大家观察3页下面第二幅图,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

3、请大家观察3页下面第三幅图,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4、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5、读3页简单机械的意义并初步理解。

四、总结本节课内容:

对于简单机械,不同的物体我们应该选择不同的工具来完成,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认识简单机械,学习时注意安全。那么我们学习的简单机械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吗?下节课继续。

拓展延伸:

在你的身边发现使用工具的典型事例,与你的同学们交流共享。

《杠杆的科学》

科学教育理论:

依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的以体现以人为本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梳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教学方法:

实验研究;小组讨论、交流为主的“参与式”教学法;采用“大胆猜测---实验研究——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教学流程。

学情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三个班中,每班学生均为23名,从平常接触以及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态度比较认真。

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不强。家长和某些教师由于观念的问题,低年级时偏重于语数教学及辅导,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际观察、操作。更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3、学生分析:在小学六年级,儿童对周围事物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而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弄明白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通过实验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理解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对杠杆尺实验研究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等实验用品;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羊角锤撬钉子图(ppt)等8张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简单操作导入

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撬大石头的情况,请同学们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试一试家长们是怎样撬石头的?为什么家长们会这样做呢?让我们来揭开它蕴含的科学道理。

二、学习新知

认识杠杆:刚才我们做的撬起墨水瓶的直尺,在我们农村叫撬棒(撬棍),向撬棒这样的简单机械,我们把它叫做“杠杆”。请一个同学来讲台上示范,其他同学自己操作,教师适时分析指出杠杆各部分的名称及定义。榜书:支点、用力点、阻力点。自己在小组内指一指这三个点位置,说说定义。

三、巩固新知

那么我们以后遇到一些简单的机械,如何判断它是不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呢?想想该用那些知识去判断呢?要求组内简单交流,教师请同学交流,其他同学谈谈想法,说说同不同意这样的判断。教师在总结说明。

四、应用所学

出示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请同学们自己认真思考,这是不是杠杆?是,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想好后,组内讨论。教师请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学生观察的很仔细,部分学生想到跷 ……此处隐藏31398个字……p>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直接导入新课学习内容:认识地球的面纱——大气层。

二、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对课前搜集到的文字、图片资料,进行交流、汇总整理。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形成统一意见,达成共识,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指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完善、相互补充,适时出示一些图片、文字资料,从而逐步使学生对大气层形成初步整体认识。

指导学生小组思考讨论“假如没有了大气层,地球会怎样”。

教师出示资料,下发研究记录卡片,引导学生从大气层对地球、动物、植物、人等几个方面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使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组织学生加强交流,相互借鉴,达成共识;引导学生通过“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的讨论,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大气污染的危害,引导学生小组展示交流搜集的有关大气污染方面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大气污染的根源及后果的研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现状从而对大气污染严重性有了深刻认识和治理大气污染的必要性,引导学生交流提出治理大气污染的建议或方案。

三、拓展延伸: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小结,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搜集关于大气臭氧层污染的资料,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制作科普手抄报、黑板报、警示牌,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了解本课学习活动:认识地球的面纱——大气层。

2、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对课前搜集到的文字、图片资料,进行交流、汇总整理。并在教师引导下形成统一意见,达成共识,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加强交流活动,相互完善、相互补充,学习认知图片、文字资料,对大气层形成初步整体认识。

学生小组思考讨论“假如没有了大气层,地球会怎样”。

学生学习教师出示的资料,记录研究卡片,从大气层对地球、动物、植物、人等几个方面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学习,学生加强交流,相互借鉴,达成共识;通过“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的讨论,深刻认识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学生认识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小组展示交流搜集的有关大气污染方面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思考大气污染的根源及后果的研究活动,了解大气污染的现状从而对大气污染严重性有了深刻认识和治理大气污染的必要性,交流提出治理大气污染的`建议或方案。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小结,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兴趣,布置课后延伸学习活动内容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与教师交流谈话,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引领学生从资料搜集的途经与资料内容两方面展开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地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通过观察示意图,了解大气层的概貌,从而意识到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生物的意义,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做好铺垫。通过学生的资料交流与研讨活动,使学生认识地球大气层概貌,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应用资料的能力及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本活动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搜集的有关资料,结合自己对大气层的认识,通过分析月球及其他星球上的环形山,了解大气层对地球及动物、植物、人的意义,从而意识到大气层存在的重要性,为下一步研究“大气污染和保护”作好铺垫。

本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科技的发展能够带给人类便利,也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大气污染就是一个鲜活的实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的两面性,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通过主题宣传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板书设计 地球的面纱

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研究成果

大气层对动物的意义

大气层对植物的意义

大气层对人的意义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能利用实验发现声音是靠什么媒介传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研究声音的实验。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哪些物体能够传声。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预备:课桌、水槽、砂纸、水、毛巾

教学过程

一、引进

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二、活动一:你听到了吗?

1、预备实验材料:课桌

2、留意事项:轻轻挠、把耳朵贴在桌面上。

提出题目:为什么离得远的同学反而能闻声?

3、提问: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小组合作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是通过桌面传播的

4、还有什么方法能够验证自己的解释呢?

三、活动二:水能传声吗?

1、提出题目:游泳的时候,头浸在水下能听到声音吗?

2、实验:

学生分小组自己设计实验

全班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能够在液体中传播

3、组织学生学习科学在线

4、提问: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

全班交流 得出结论: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四、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4 物体传声

声音可在固体中传播

声音可在液体中传播

声音可在气体中传播

科学教案 篇10

一、活动名称:鱼儿游呀游

二、活动目的:

1、认识鱼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2、 学习部分和整体的配对。

3、认读鱼字。

4、幼儿喜欢集体游戏,体验其中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

节奏卡、各种各样的鱼、鱼儿歌、大整块的鱼儿图板和部分图板。

四、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

师生互相问候,可采用视唱的形式。出示节奏卡,先与幼儿一起复习卡上生字并引出“鱼”字。按节奏卡打出节奏。

(二 )中间部分

(1)和幼儿一起到自然角观察鱼,请幼儿一边欣赏鱼儿游泳的姿态,一边描述鱼儿的外形特征,观察鱼儿是怎样睡觉、怎样吃东西,吃啥东西,并模仿鱼儿的游泳动作。

(2)出示大的鱼儿图板,和部分鱼儿图板,并学习配对。

(3)自编故事(边讲述边操作)—有一条美丽的小河,蓝蓝的河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有光滑的鹅卵石、柔柔的水草,看,游来了一条漂亮的黄色鱼儿,一条鱼儿多孤单,它很寂寞。没关系,这时又游来了一条红色的鱼儿,“你好!美丽的'朋友。”“你好,咱们一起玩吧!”不多久,又有来了各种各样五彩斑斓的鱼儿,河水里顿时热闹起来,大家开开心心的做了朋友。

(三)结束部分

“大家在一起是多开心快乐的一件事情,让我们一起听一段音乐吧!幼儿可以分组,按音乐做动作,做游戏。从而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老师,我爱您(幼儿园中班活动)

《科学教案(集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