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物理《势能》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势能》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物理《势能》教案1一、教学目标
1、理解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知道决定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2、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与思考,知道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提升分析与概括的能力。
3、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势能的概念,知道决定势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动能的相关知识点:
1、动能的概念是什么?
2、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3、解释新闻现象——为什么小鸟能撞坏巨大的飞机?
教师引导:运动的物体拥有动能,生活中也有好多物体并无运动,但是它们也拥有能,即势能。本节课我们一起探究它的基本内涵和影响因素。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1、重力势能的定义
教师引导:PPT呈现打桩机工作的视频,请学生分析:
1、打桩机重锤假如静止地压在木桩上是否能做功;
2、重锤在什么情况下能做功。
学生思考,教师归纳:重锤被举高,当下落时,能够把木桩打入地里,对木桩做功,所以它因能够做功而具有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称为重力势能。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存在重力势能的实例。如水力发电站发电需要把水位抬高;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等。
3、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师提问: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假设:因为从二楼掉落物体的质量越大,破坏力越强;同样的花盆,从高楼掉落比低处掉落,破坏性更强。猜测物体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设计实验:利用器材:钢球,同尺寸塑料球,软橡皮泥,长尺等。采用控制变量法思想,设计两组实验:
①重力势能与质量的关系;
②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合作分工,进行实验,在实验单上记录数据,得出结论。
注意:
1、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相对于某个参照面而言,一般情况下是以地面为参照面。
2、提醒注意安全。
学生交流,代表分享实验结果。
师生得出结论:物体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3、弹性势能
教师演示:把一个钢球放在弹簧上的小木板上,使劲将弹簧压缩,使其发生弹性形变。此时,弹簧静止没有动能。弹簧没有被举高,也没有重力势能。(提问:弹簧能不可以做功?能!)接着松开手,钢球被弹簧弹起来。
教师点拨: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拥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自主学习:请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思考如下问题:
1、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可以做功;
2、思考如何可以让钢球弹得更远;
3、决定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师生总结:物体弹性势能的'大小与物体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物体的弹性势能越大。
(三)巩固提高
思考讨论:人从高处跳下蹦床,再被弹起的过程中,有哪些能量形式,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作业:
必做作业:课后练习第2、3、4题。
选做作业:在生活中就地取材,设计小实验,探究一下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四、板书设计
《势能》答辩题目及解析
一、说一下弹性势能除了与形变有关,还与什么有关?
【参考答案】
二、请你说一下什么是控制变量法?
【参考答案】
控制变量法是指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三、教材中关于重力势能的决定因素的探讨没有做实验,你为什么设计实验环节?
【参考答案】
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以及探究问题的重要方法,它能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虽然教材中没有用实验来探究这部分知识,但我想若可以灵活地设置一些可行有效的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认为教师更要学会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所以在此环节进行了些许调整。若有不当之处,还请考官批评指正,谢谢。
四、请你说一下巩固环节如此安排的意图?
【参考答案】
本节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刚刚学习了动能有关的知识。因此在两种势能的新知讲完之后,我在巩固环节选择了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我这么设计的意图是:一方面检验一下学生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相关知识的综合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呼应了我的复习导入的开头,使得课程的前后相呼应。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初中物理《势能》教案2(一)教学目标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
(二)教具
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鉴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怎样才算做了功”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成效、功的两要素。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出示一木块,并将其置于水平桌面上。说明木块受重力的作用,但木块没有在重力方向上运动,所以重力对木块没有做功。继而用手推动木块,使木块运动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重力仍然没有做功,手的推力做了功。进而强调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功的两要素,且功的大小就等于两者的乘积。
2.引入新课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 ……此处隐藏4593个字……【课题名称】观察和分析某个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的实例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参考】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评价方案】
1、学生自评.
2、写出分析和观察的过程.
3、应用到其他的实例.
初中物理《势能》教案5(一)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2.知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知道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有关。
3.能解释一些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二)教具
1.可以改变倾斜度的斜面(或斜槽),质量显著不同的两个钢球(或金属滑块),木块一个,用以做课本图1-1的实验。
2.玩具弹簧枪(或课本图1-4的实验器材)。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中引入“能量”这个词。
运动员在激烈运动后,我们说消耗了体内储存的能量;燃烧煤可以取暖,我们说煤燃烧时放出了能量;电灯发光,电炉发热,电扇吹风,我们说都消耗了能量。
在这些不同的现象中,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把它们联系起来,这就是能量,简称能。
2.新课教学
(1)“能”是什么?
能的概念和跟前面学过的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一个物体能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
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学习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机械能。
(2)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吗?
(启发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运动物体能做功。例如,风可以吹转风车,流水可以推动水磨,挥动的铁锤可以把桩打进地面等。当学生举例中固体、液体、气体都有了时,教师总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物体,只要它们运动,即具有速度,就具有动能)
提问:运动物体做功后静止,它还具有动能吗?动能到哪里去了呢?
(启发学生得出物体不运动就没有动能以后,教师讲解:物体原有的动能用来做功了,即能量可以做功,做功要消耗能量。打个比方,你有钱可以买商品,买了商品钱就付出去了)
(3)用小钉锤钉木桩和用大铁锤钉木桩,显然做功多少是不一样的,这说明运动的钉锤和铁锤具有的动能大小不一样。那么,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教师演示课本图1-1所示的实验。先说明钢球把平面上的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就越多,这是因为阻碍木块运动的摩擦力是一定的,推得越远说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越多,表示钢球推木块前具有的动能越大。然后做同一个钢球从不同高度滚下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的速度不同,得出:钢球速度越大,动能越大的结论;最后做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的速度是相同的,从而得出: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教师总结:运动物体的动能,与物体质量和运动速度两个因素有关。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提问:行驶的出租车和卡车,如出租车速度大于卡车速度,哪个动能大些?如出租车速度小于卡车速度,哪个动能大些?(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前一情况无法判断,后一情况是卡车的动能大)教师总结:动能由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决定,且是随任一因素增大而增大的。因此在比较物体的动能大小时:①当一个量相等,另一个较大时,则动能较大。②当两个量都较大时,动能亦较大。③当一个量较大,另一个量较小,则无法判断动能的大小。
最后说明: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是一个定性的粗略的比较,并不是数学上的按比例的变化。
(4)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吗?
(启发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举高的物体落下来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重锤落下来打桩,拦河坝把水位升高,水流下来可以冲动水轮机等)教师强调:如果不把重锤举高,重锤就不能把木桩打入地里做功;如果没有重力作用,铁锤就不会落下来。因此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5)提问: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引导学生由重锤打桩得出:
物体的质量越大,举高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6)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演示弹簧枪或课本图1-4的实验,并简单说明什么是弹性形变后,即引出弹性势能概念)
教师简单介绍“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由于只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教师讲解时应力求简单明了,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
(7)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教师讲明两点:
①物体具有动能,也可以说具有机械能;物体具有势能,也可以说具有机械能;物体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加在一起就是物体具有的机械能。
②物体具有的能量大小是用做功多少来衡量的。因此,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
3.板书设计(配合教学过程,板书如下)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
能的初步概念——物体能做功,就说它具有能。
动能——运动物体具有的能。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
势能
重力势能——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物体具有的能。
4.想想议议
(1)在航空史上,有不少飞机失事,是由于飞鸟碰在飞机上,飞鸟为什么能使飞机失事?
(2)在一空战中,飞行员觉得旁边有个东西跟着他,他用手抓住一看,原来是颗子弹,这种情况可能吗?子弹为什么不伤飞行员?
(3)楼顶平台上放一块砖,砖对平台有没有重力势能?对地面有没有重力势能?
(将这3道题,预先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得出:运动是相对的,飞鸟相对于飞机速度很大,故动能很大,足以打碎玻璃、打坏机内的人和机器;子弹相对于飞行员,速度为零,动能为零,故飞行员抓住子弹就像我们平常拿起铅笔一样;高度也是相对的,砖对平台没有高度,故没有重力势能,砖对地面有高度,故有重力势能)
5.布置作业
阅读本节课文,思考和解答以下问题。
(1)除了课文中讲过的,再分别举出三个物体具有动能、具有势能的实例。
(2)说明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机械能:
①在海上行驶的轮船;
②高空中云彩里的小冰粒;
③空中飞行的子弹;
④拉长的弹弓橡皮条。
(3)把废钟表或废玩具里的发条拆下来看看它是怎样工作的。为什么发条拧得紧些钟表或玩具走的时间就长些?
(以上题目即课本机械能一章的习题第1、2、3题)
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