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教案

时间:2025-11-20 16:52:10
《唐诗宋词》教案

《唐诗宋词》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唐诗宋词》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唐诗宋词》教案1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之 课文剖析(1.王维诗四首)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诗人登高四望,只见天地一片潮湿,丛林上面静谧宁和,炊烟袅袅升起;女人们蒸藜炊黍,准备好饭菜,送到东面的田间地头。积雨:久雨不停。烟火迟:因久雨空气湿润,烟火上升缓慢。藜:一种可食的野菜。黍:谷物名,古时为主食。饷:送饭食到田头。菑(zī):初耕的田地。]

首联写田家劳作生活。一个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又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农家村妇、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在一片广漠空旷的水田之上,白鹭翩翩飞舞;在层峦叠翠的夏日丛林之中,黄鹂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夏木:高大的树木。啭:小鸟婉转的鸣叫。]

颔联与首联一样,是诗人静观所得,写自然景色。两种景象相映衬,将积雨之时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在松林之中,诗人看木槿花开花落,采露葵供清斋素食。槿(jǐn):植物名。落叶灌木,其花朝开夕谢。古人常以此物悟人生枯荣无常之理。清斋:素食,长斋。露葵:冬葵,古时蔬菜名。]

颈联写诗人独处山林之乐。表面上看起来是太过清幽孤寂,实际上正是诗人对尘世喧嚣生活极为厌倦的写照。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既然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自适,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我应该可以脱离世间烦恼,悠游于林泉之中了。野老:诗人自谓。《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客人们再也不让座与他,而是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不再有隔膜了。这里诗人指自己要隐退山林,与世无争。海鸥相疑句:见《列子·黄帝》,说海边有一人与鸥鸟相亲近,后来其父要他将海鸥捉回来,等他再到海边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不再理他。]

尾联是诗人与世无争的表白。诗人运用了争席海鸥相疑这两个充满了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共同抒写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

关于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两句,唐人李肇因见李嘉祐有诗句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便讥笑王维好取人文章佳句(《唐国史补》卷上)。明人胡应麟不同意,反驳说:摩诘盛唐,嘉桔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此正嘉韦占用摩诘诗。(《诗薮·内编》卷五)但据查,嘉韦占与摩诘同时而稍晚,谁袭用了谁的诗句难以定论。再看二人诗句,有高下之分,如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韦占点化,以自见其妙。(《石林诗话》卷上)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和阴阴夏木比水田和夏木画面显得开阔而又深邃。

名家赏评 写景自然。造语又极辛苦。顾云:结语用庄子忘机之事,无迹。此诗首述田家时景,次述己志空泊,末写事实,又叹俗人之不知己也。东坡云: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者,此耳。(宋·刘辰翁《王孟诗评》,清光绪五年巴陵方氏碧琳琅馆刻朱墨套印本)

钟云:烟火迟又妙于烟火新,然非积雨说不出。(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明末刻三色套印本)

《唐诗宋词》教案2

单元说明:本单元选取了柳永词二首,苏轼词二首,李清照词二首,辛弃疾词三首,登临词二首,言情词三首。这些词或豪放,或婉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天地。

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词风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这些大家名作会让我们进入美妙的鉴赏境界。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了解婉约词和豪放词不同的特点。

2.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加强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

3.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手法,把握他们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本单元要重点把握作品的抒情方法,把握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作品中表现出的各自独特的格调,气势和趣味,进而鉴赏作品的不同风格。

单元学法指导

教学目标:要把握作品的不同风格,就要了解古代诗词中常见风格特点。

1.雄壮: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2.豪迈:豪迈奔放,谓之豪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关于宋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làng)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二、宋词的发展脉络:

1、主要时期、风格、代表:

时期主要风格代表作家

唐、五代、北宋初年婉约艳丽温庭筠、李煜、晏殊

北宋中叶到南渡婉约、豪放并举苏轼、柳永、秦观、李清照

南宋前期壮怀高唱辛弃疾、陆游

南宋后期哀感低吟姜夔、张炎

2、词的兴起:词,是诗歌的一种,词起源于隋唐,当时“燕乐”兴起,追求享乐的社会风气导致了以娱宾遣兴为目的的曲子词流行,吸引文人参与创作。先是流传于民间,大多数由民间不知名的人氏所写,所用的音乐,融合了古代的乐曲、民间的歌谣、以及外来的胡乐,为歌女、伎工传唱于歌楼酒肆之间,后来经由文人的指涉,以及唐宋时国家音乐机关如教坊。

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二词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唐时张志和的《渔歌子》、白居易的《忆江南》是词中小令的杰作。后经温庭筠、李煜、冯延巳等发展,到宋代迎来词创作的高峰。

3、词的别称。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4、北宋前期的词坛:北宋前期的词坛,承续晚唐、五代,以欧阳修、晏殊为首的文人代表在词中主要反映贵族士大夫闲适自得的生活及其流连光景,伤感时序的愁情。

5、词的发展脉络之衰弱:南宋灭亡以后,以文天祥、汪元量、刘辰翁为代表的遗民词人,用词篇表达爱国热情和战斗精神,显示了民族崇高的英雄气慨。进入元代,由于曲子盛行,作词的人不多。明词的人不少,但成就却不高。清代词坛出现一派中兴的景象,但是其中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并不很多,其成就不仅远比不上两宋词,就是与同时期的诗歌相比,也要逊色很多。当代词人中只有 ……此处隐藏13736个字……了那泥炉、新酒和天气之外,白居易的那种深情,那种渴望把酒共饮所表现出的友谊,当是更令人神往和心醉的。生活在这里显示了除物质的因素外,还包含着动人的精神因素。

2)诗从开门见山地点出酒的同时,就一层层地进行渲染,但并不因为渲染,不再留有余味,相反地仍然极富有包蕴。读了末句“能饮一杯无”,可以想象,刘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诗之后,一定会立刻命驾前往。于是,两位朋友围着火炉,“忘形到尔汝”地斟起新酿的酒来。也许室外真的下起雪来,但室内却是那样温暖、明亮。生活在这一刹那间泛起了玫瑰色,发出了甜美和谐的旋律……这些,是诗自然留给人们的联想。由于既有所渲染,又简炼含蓄,所以不仅富有诱惑力,而且耐人寻味。它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可以使人真正身心俱醉的。

四、课后作业:鉴赏白居易的其他诗作。

《唐诗宋词》教案6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了解散曲代表作家的生平,能熟练背诵他们的代表作品。

2.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3.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单元教学重点:学习本单元要重点把握作品的语言,把握其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

单元教学难点:了解把握作家的感情,把握其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学生朗读单元导语,导入元曲单元教学。

二、聆听元散曲:

1、体裁知识:元曲是元杂剧和元散曲的合称。

2、词、曲比较:

1)、在语言上——词典雅含蓄,而散曲通俗活泼;

2)、在格律上——词要求严格,而散曲更自由些;

3)、在分类上——宋词:小令、中调、长调;元曲:剧曲;散曲:小令套数

4)、在格式上——宋词:《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待制》词牌+标题

元曲:【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宫调+曲牌+标题

3、代表作家作品、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倩女离魂》

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

三、元曲简介: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1、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叼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2、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

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曲的对仗形式有“两字对”、“首尾对”、“衬字对”等十三种,在语言的运用和词序组合上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有工对也有宽对,但宽对的现象更普遍;句中自为对;错综成对或倒字为对,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语入对。

6、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五、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多首(套、部),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含带过曲),套数四百七十余套,杂剧一百六十余部(本)。在众多作家中,对元曲的形成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元好问,他生于金元战乱之际,是名冠金元两代诗坛的巨星。他的作品清润疏俊,迥出时作,对元曲创作起着启导统领、规范的作用。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鲫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总之,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

《《唐诗宋词》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