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时间:2025-11-24 10:13:04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优)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优)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生于清代嘉庆十六年(1811年),卒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谥号文正,因称曾文正公,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儒家讲“三立”,“立德”居第一位,然后才是“立功”、“立言”。曾国藩在修身立德方面,一向笃学力行,老而不懈,尤其注重教育子弟,认为家族兴旺不在积银两、置田产,而在出贤子弟。他在政事繁劳、军务紧张之际,总共写出了一千六百多封、近百万字的家书。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人际交往、家教家训等各个方面。读《曾国藩家书》,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家教家训,而且也让我增长了不少有关治家、治学、修身、立志、从政等方面的知识。

治家篇

儒家认为“孝”是治天下的根本,并由此派生出“悌”和“友”。深受理学熏陶的曾国藩将此列入修身的准则,同时作为家庭团结兴旺的凝聚力。在他看来,荣华富贵的仕宦人家好景难长,优越的家庭条件是使子孙滋生骄佚的温床,只有谨朴耕读、孝顺友爱之家才会兴旺发达,前程远大。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教导弟弟们,对长辈要敬爱兼至,平辈之间要和睦相处,在晚辈面前要做出榜样,人人恪守和、勤、敬三字,树立良好的家风家教。要求子侄辈除读书之外还要室内和下田劳动,并且认为这是极好之事。兄弟情如手足,必将患难与共,同御外侮,所以必须团结和睦,互相庇护,相互扶植,休戚与共,“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兄不能使弟尽道得令名是兄之罪,弟不能使兄尽道得令名是弟之罪。”

时代不同了,今天的人们不必再拘守君臣父子之类的纲常信条,而应该还“孝友”之本来面目,赋予其崭新的意义。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往往也是一个胸怀四海,追求美善、笃敬事业的人,一个友爱兄弟的人,难以想象他不是襟怀坦白、肝胆相照、善于合作的人。

治学篇

明清以来,科举取士的制度日趋腐朽弊陋,压抑人才,浪费青春,贻害匪浅。曾国藩参加科举还算顺利,但他却明确认识到“此中误人终身多矣”。他期望于弟弟们的,不在于科名的有无,而是孝悌为瑞,文章不朽,要真才实学,不图科举虚名。这些真知灼见,体现了他务大、务远、务实的思想作风。

他还在信中跟弟弟们讲治学修身之道,妙语连珠,感染力强,例如“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为学譬如熬肉”,“用功譬如掘井”,“但取名师之益,无受损友之损”,均十分贴切深刻。

修身篇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起点,是基础曾国藩在他给弟弟的家书中讲道“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知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这些都是有关“修身”的道理和方法,他认为人成材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做到言有矩,动有法,并且开列了自己修身养性的课程,每天都纠正过失,增长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不但自己这样做,而且也希望自己的弟弟们能够仿效。

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历来是人们的准则。凡骄傲者,总是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因而沾沾自喜,不求上进。或者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牢骚满腹。这些都是影响进步的因素。曾国藩在信中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教训,谆谆告诫弟弟们力除傲气,力戒自满,对后人也同样会有深刻的教益。

立志篇

立志是成材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凡成材者,都是有志者;凡平庸者,都是无志或志短者。要在事业上取得卓越的成就,就要树立远大志向,同时还须具备坚强的性格。曾国藩自办理军务以来,既要对付强大的太平军,又受到地方实力的排斥、攻击和朝廷的不信任,但他却能从大局出发,“忍辱包羞,屈心抑志”,用一个“忍”字诀应付险恶的环境,在与太平军的战事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中国近代史上创造了奇迹。

从政篇

自古以来官场险恶,伴君如伴虎,为官者大都苟合取容,投机钻营,耿直不阿者可谓凤毛麟角。而曾国藩则敢于在新君即位之际力矫时弊,直言进谏,将个人得失祸福置之度外,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一切升官得差之念毫不挂于意中,其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继续读《曾国藩家书》,知荣明耻、惩恶扬善,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思想、经济等环境氛围,共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2

因为陕大在线的活动,我有幸读到了《曾国藩家书》这本书。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的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晨星,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梁启超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物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物也”,而青年毛泽东在1917 年致黎锦熙的长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至今190余年里,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思其原因,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共有数百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养身、军事诸篇,值得细细品读。

其中的修身劝学交友篇,对我们当代大学生大有裨益,而理财为政等篇目也会对我们日后的交友生活有深渊影响,曾国藩的家书,并非只是简单的报平安道家常的书信,而是抱着极大的责任心和对后辈的殷殷期盼之情,他将自己的见识简介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子弟,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修身篇中他说“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 ……此处隐藏9178个字……过于相信医药是对的,怪不得河西很多善良的医生不肯给我开药了,我想,坚持吃药,不如坚持养生;到处旅行,不如在家读书写字。守一方寸土,守一寸财情,何必花销过大,每次花钱大手大脚,仗义疏财后,都会有负罪之感。寒士家风不可缺。

做人不求尽善尽美,不可求自己完美,守缺也是积福。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3

闲暇之余,总会拾起《曾国藩家书》,品读中,得以仰望“修、齐、治、平”的心灵世界,得以感悟为人、治学、处事的智慧哲学。而曾国藩的集大成也是对自身经历坚持“自省”的积淀。说到此,便想到朋友一篇文章中所写“人生的每段经历都不会是浪费,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它会让你看到许多不同的风景,会增加许多色彩斑斓的记忆”。此时,便不由回首自己四年有余的成长经历,更是让我感触颇深。从怀揣梦想执剑走天涯的恰同学少年到踏实岗位书写青春的纪检人,更是让我收获了太多的成长和厚重的财富。于我而言,何其有幸。

有志有识有恒的感悟,教我在不同岗位如何成长。成长亦如读书。然,“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正是对有志的感悟,才会在四年经历过村、镇、县、市4个层级8个岗位之间,仍能始终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笃定,更好地在品味“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中,踏实地在每个岗位上学习如何求知、如何干事、如何做人、如何与人共处,从而更好地汲取成长所必须的养分。正是对有识的感悟,才能始终在每个岗位每次成长中,始终保持初次接触时的`忐忑和兴奋激动,“多方取益”。尤其是在重新打开记录成长的笔记,回看那些孜孜以求的点滴和笔记本上每个知识落笔的痕迹,感受最多的是生怕错漏任何一个积累激发青春旋律的小心。弹指一挥四年有余,无论是求知过程中的那份渴望,还是领导和同事们的倍加关怀,还是群众的包容支持,也正是对有恒的感悟和坚守,才让青涩的我在经历成长的烦恼和快乐之后,慢慢褪却了陌生和受挫之下的无助与失落,让如今的自己越来越“笃实刚毅”,在驾轻就熟之间使得积累的青春旋律欢快跃动。

“君子之道”的谆教,阐述我以追求和责任。“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正是对“君子就是要做一个有信仰且能坚守信仰的人”的理解,才更加清醒自身的追求和责任,这正如水滴与大海的价值定位。水滴虽无法决定自身的形态和大小,但它始终清楚只有注入江海才不会干涸,这也正是江海的宽广赋予水滴存在的空间和意义。这恰如,对待事业的态度,更是对信仰忠诚和坚守的一种折射。我们虽然无法选择岗位,但可以决定对待岗位的态度,这便是纪检事业赋予每个纪检人的价值和意义。对于青春的我们而言,未来很长的路上,都会时刻胸怀梦想、充满朝气,而组织这个温暖的家又总能在我们需要的时候为我们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和释放朝气的力量。再回望一路走来的四年,获得成长之后的得心应手,这无异于是在准确定位之下实现个人价值与事业价值最大化的最佳展现。正如,水滴的价值终能在江海的汹涌澎湃中找寻到更多的存在感,我也始终相信个人的成长终能在纪检事业的发展进步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对于每位纪检干部尤其是正值青春年华的纪检干部而言,青春赋予我们的总是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朝气与锐气。也正如此,我们只有置身于孝贤忠诚、敬业奉献、为民服务的坚守与担当之中,才能真正理解并践行知责思为、知任图进、知德守正,才能用经历之后的成长激发出属于我们的青春旋律,才能让我们不忘初心始终以崭新的姿态奋力作为。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4

八教是指与以下八种人交朋友:胜己者;盛德者;去围着;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九不交是指避免与以下九种人交友: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全无性情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占便宜者。

曾国藩在京为官,从不肯轻受人惠,情愿别人占他的便宜,断不肯占别人的便宜,在《家书中》,他多次告诫子侄亲近良友、对待朋友必信必诚、患难与共勿留遗憾、勿与权贵相交、不可轻取人才等。

从某种程度上讲,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交什么样的朋友,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在青少年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此刻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如邓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问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此刻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超多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这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样去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职责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职责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价值观念构成的关键时期,把握交友原则至关重要,交友不慎就会贻误自己的前程。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

提到清代名臣,很多受电视连续剧影响,第一反应就是纪晓岚、刘墉甚至还有想到和珅的。可是历史上,尤其是晚清历史上,有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何许人也,开国领袖以往以“独服曾国藩”作为评价。在晚清历史上,曾国藩也被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八十年代之后,关于曾国藩的评价,逐渐客观,这个历史人物在民间逐渐“活了过来”。

想要了解一个人物,没有比看他作品更好的了。曾国藩最为出名的.便是《曾国藩家书》,这封涵盖治政、治军、治家的家书,拥有“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誉。

因为读书活动,我又将这篇家书拿来读了一遍。曾公的家书,行文从容淡定没有丝毫矫揉造作,尤其是普通家常之中蕴含真知灼见,最有感染力。

整篇读下,字字句句都是回味无穷。例如“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浅显易懂之中,包涵大道至简。

例如,“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例如,“行事则不激不随,处位则可高可卑”。

好的书则是这样,发人深省。好的道理也是这样,震撼人心。每每翻阅这些书籍,感觉精神都被洗礼一遍。再回首日常事情,竟然感觉无比通达,事事清晰。

或许一本曾国藩家书,不能带给人官运亨通,不能带给人奇淫巧技。然而这本书如同一趟旅行,让你在封建社会最终一尊偶像的精神世界游历一遍。毕竟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身体和精神,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吧。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