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剧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舞剧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舞剧观后感1这是我第二次进剧场看《莲花》,为的是配合国家艺术基金对20xx年度资助项目进行中期检查。说实话,在接到国家艺术基金相关部门的邀请之时,我全然忆不起第一次观看《莲花》时的图像。搜索当时的印象,只记得比较沉闷,比较寡淡;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比较安宁,比较清纯——像我再一次端详着这部《莲花》时的感受。初看《莲花》之时,知道了这是《肥唐瘦宋》(二)的作品,也知道了出品这两部作品的"闲舞人舞蹈工作室"是赵小刚、张云峰共同创办并领衔工作;只是错过了《肥唐瘦宋》的观赏,在观赏《莲花》时的"前理解"中建立不起作为《肥唐瘦宋》(二)的内在关联,这个"关联性"的缺失导致了某种审美焦虑……因而只留下个"啊,莲花,百花丛中最冷艳;啊,莲花,筑坛捧圣濯清涟"的印象!这次观看《莲花》,注意到场刊上有"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工匠塑像的故事创作舞剧"的字样,不过就作品形态而言,我以为还是称为"舞蹈诗剧"为好。
虽然未看过《肥唐瘦宋》,但因为熟稔赵小刚和张云峰,其实很想知道他们当下的追求与作为。知道张云峰,大概是在1996年。那时刚担任北京舞蹈学院主持院务工作副院长的我,与张继刚等应邀担福建省舞蹈比赛的评委。当时任职龙岩山歌剧团的张云峰引起了我的注意。虽然他那时创作的一个三人舞才得个三等奖(舞名忘了),但我却看到了他的潜力,为他提供到北京舞蹈学院编导专业免费进修一年的机会。这之后,他通过进修再考入本科就都是后话了,留待恰当时另叙。知道赵小刚要稍晚些,具体情形我在署名"洪霁"的一篇文章中提及了。这篇可能是最早推介赵小刚的舞评,叫《传统文化遗韵的舞蹈建构》(载《舞蹈》1999年第5期),有个副标题叫《赵小刚的及其他》。文章开门见山:"赵小刚是北京舞蹈学院编导专业广东班的应届毕业生。这个由广东舞蹈学校来组织教学的大专班在北京舞蹈学院的沙龙舞台举行了‘毕业习作汇报’演出,赵小刚因为汇报演出中的3个作品——《巾帼素描》《春秋》和《妻妾成群》引起了我的关注。我之所以对赵小刚有着特别的兴趣,在于他的3个作品体现出一个共同取向——这就是用舞蹈来建构传统文化遗韵。"
我突然觉得,眼前的舞蹈诗剧《莲花》不仍是"用舞蹈来建构传统文化遗韵"吗!虽然是7点30开演,但才过7点不久,由黄路霏饰演的"敦煌彩塑"就婀娜地站在幕外的小莲台上,不时地引来观众的"美拍".这个黄路霏让我联想到了35年前的杨华——那个在全国第一届舞蹈比赛中表演独舞《敦煌彩塑》的杨华,那个把"活的情感灌注在静止的形态里"的杨华,那个"通过神女形象的人性化表达中国古代女子所特有的含蓄、善良、温柔、贤惠的性格和情操"的杨华(参见《舞蹈》1980年第5期杨华文)。待到由汪子涵饰演的"塑匠"步上台来,凝注、端详、摩挲、爱抚"彩塑"之际,我才意识到我们将步入另一个情境——一个将启始"塑匠"和"彩塑"故事的情境;一个"塑匠"为何彩塑、如何彩塑故事的情境;一个"彩塑"如何巧夺天工、"塑匠"如何独具匠心的故事的情境。
帷幕缓缓开启,我们进入第一个被称为《塑》的情境:一列舞者成外凸状弧形端坐,起初我当是神圣的"莲台";当舞列随着舞台的顺时针旋转"移步换形",我们才知道这个"弧形"就是个"弧"而非"圆"的隐象。后来见场刊写道:"月牙泉依偎在鸣沙山的怀抱∕梵天丽影中星云流转……",才明白赵小刚在不急不躁地娓娓道来——从前有座山(鸣沙山),山怀有个泉(月牙泉),"塑匠置身其中∕见水波翻涌∕如莲花盛开∕决意塑造一身彩塑……"只见这个"弧形"(月牙泉)的舞列先是隔位俯仰,继而?漫成"圆形"(水波)的舞列成涟漪涌动,然后才是塑匠仿佛从天际跋涉而来……波涌的"莲花"映化成他的心象,而胸有成"莲"的他缓缓走向一团塑泥(尚未成为"彩塑"的黄路霏),霎那间,那些曾摹"泉"拟"波"的.舞者都成了金刚、罗汉、伎乐、飞天——真个是梵天幻丽影,大漠涌清泉……这使我想到吴晓邦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对中国新舞蹈艺术寄予的厚望,他说:"在创作问题上,既要打破保守思想,也要尊重中国传统的艺术习惯——这就是‘形神兼备’……这是一条普遍的法则,也是我们的舞蹈思想与美国现代舞中新的流派的区别"(《论现代舞对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影响》,载《舞蹈》1982年第1期)。
舞蹈诗剧《莲花》不仅形神兼备,而且神形互动。胸有成"莲"的塑匠要把胸中之"莲"塑成身边之"莲",你说得清这是"象"的外化还是"神"的物化吗?赵小刚倒是干脆,复杂的意念简单地处理——他就让塑匠背负着那团"塑泥"艰辛地跋涉、蹒跚着前行……为了让那座未来的"彩塑"像团待塑的"塑泥",他还用块麻布将其包裹,只是在心有灵犀之时才为其松绑,为其塑像。在这段成为《行》的情境中,赵小刚还特意让塑匠将"塑泥"背到台沿,目的是让塑匠请前排观众来参与谋划、提供创意!在这里,时空的"穿越"成了一种艺术的"隐喻",塑匠的"苦思冥想"体现出一种"深谋远虑"——他想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去塑造人类精神的永恒。场刊上写的是"塑匠背负着彩塑开始了旅行∕游历间探索着生命的原点".需要指出的是,此时塑匠所背负着的,只是未来"彩塑"的"塑泥";而所谓"探索着生命的原点",意在思索如何赋"彩塑"以"精魂"——看来"彩塑"不仅要推敲"随类赋彩",更应当琢磨"赋彩以魂"!
鉴于以上的认识,我将这篇舞评题为《生命的原点彩塑的魂》。不过以此观之,第二情境《行》之中金刚罗汉有些炫技的舞蹈和第三情境《别》之中那些类似"阿凡达"形象的舞者,在我看来都有些过于放纵、过于折腾、过于喧闹……赵小刚则说这其实仍是对塑匠心像的纵深刻划——金刚罗汉有些炫技的舞蹈是塑匠"无限灵感"的折射,而那些类似"阿凡达"形象的舞者则是塑匠抗争"自身欲望"的鞭策……应当说,这两段舞蹈或由于演技过炫、或由于体量过大,都有游离诗剧主线之感;不过平心而论,如果没有这些体现出"舞"之绚烂的舞段,总是背着"彩塑"走来走去的塑匠岂不是更乏味了?!其实,诗剧《莲花》以《塑》《行》和《别》3个情境来构成了3个篇章是很讲究的:《塑》是让我们反思人生要干什么?《行》是让我们反思人生要怎样干?《别》则是让我们反思人生为什么而干?我总在想,这部舞蹈诗剧似乎应当在两个方面加以充实:其一,应当充实塑匠内心的丰富性。仅让他从月牙泉波涌的"莲花"产生"塑美"的动念似乎单一了些,可否让他也有为之"辗转反侧"的意中人、并使之与"彩塑"最终合为一体。其二,应当充实"彩 ……此处隐藏1563个字……>
昨日羞娇娥,今日做男儿。北方沙漠,男儿身尚难坚持,也何况木兰一女儿之躯,杨柳扶风一般。训练艰苦而憋闷,木兰柔弱,终究不能抵抗,落后于常人,可落后就是死亡,木兰不想死,家中还有独居的父亲,自己还有少女的梦想。木兰不信女子不如男,马步扎牢、银枪耍巧,日积月累,渐入佳境。交响乐交错激扬,彷如一首进行曲,木兰在舞台中时而操练,时而偷学,废寝忘食,终于穿梭前进,走上了排头兵的'位置,傲首站在卫将军的面前。
卫将军一表人才,一袭蓝衣,风度偏偏,更是武艺超群,一身正气,气宇轩昂。木兰见卫将军不觉心中一颤,而卫将军见木兰努力,深感欣慰,加以指点,木兰进步更是神速。
军营之中,训练辛苦,夜晚士兵均好眠。屁声、鼾声、梦话声、声声入耳,可怜木兰,本应于闺房梳洗而眠,此时只能和衣而卧,却也不能入眠。男女授受不亲,更何况共处一室,未来不知多少岁月要煎熬,心中凄苦,也只有自己知道了。台下乐声调皮,舞中形象细腻,反衬之下,正是难以诉说的痛楚吧。
月光冷寒而刺眼,木兰于营场而坐,思念再次涌上心头,二胡声再起,与一抹冷月光,叫人形单影只无处遁形。怀中铜镜,是对父亲思念的寄托,也是对过去美好的怀念。取出铜镜,看着镜中自己,感慨万千:倘若不是因为战争,自己也与村中其它少女一样,追蝶采花,织布女红吧。现在一身盔甲,刚硬坚强,可当初罗裙舞动、身姿曼妙的自己,如何不让人怀念呢?只盼战争早日结束,早归故里,孝顺父亲,享人生之乐。木兰心想着,不觉已到天明。
卫将军正晨起查验,二人撞上,见木兰怀抱铜镜,眼角含泪,不觉心中起疑,男儿有泪不轻弹,木兰如何这样,莫非……木兰不肯说,卫将军亦不敢往下想。
第三幕
“木兰心,将军情,踏破铁靴何处寻,隐中爱与恨,平添不了情。沙场爱,铁血梦,更暖扶孤寸草心,明摆敌与我,又叹意未了。”
军事果然又起,烽火四起,战鼓敲响,金戈铁马,伴随着急促而紧张的音乐,一场大战打响。冲锋,死亡,冲锋,死亡……战火弥漫、尸横遍野,敌我伤亡惨重,终于暂歇。木兰此时红袍更红,满身血迹,分不清是敌人的,还是自己的,只知道都是灼热的红,染红了北方的天空、染红了脚下的绿草。
俘虏柔儿,不过一少年,被逼从军,如今被俘,十分害怕。军中将士无不对胡人恨之入骨,百般刁难也难解心头之恨。木兰与卫将军路过,见小儿可怜,救他一死,柔儿感激涕零。原来柔儿也是孤儿一人,无依无靠,年少便从军,木兰得知此时,想到自己如今漂泊,父亲在而不能养,心中怜悯,两人均似沧海浮萍,如今相逢,亲如姐弟一般。柔儿带她去北方的戈壁,黄沙如同南方的稻田,金黄而辽阔,柔儿吹胡笛,木兰舞辛夷,情到浓处,又拿起怀中铜镜,黯然神伤起来。
柔儿知木兰女儿之身,却也被前来寻木兰的卫将军所知,抢过铜镜,之前怀疑得以证实。木兰又羞又恼,一是这女儿之身被识破,以后如何见人;一是女儿身怎可留于军营,自己获罪事小,只怕连累家中老父亲。音乐杂乱而急促,卫将军也是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了。
深夜里,卫将军行走于河边,河水映着蓝衣将军,镜中月光相应。这铜镜,便是那朝夕相处的花木兰之物,而这花木兰,竟是柔弱一女子。三年五月,我只觉她光彩照人,原来是仙女下凡,男扮女装,如今被我识破,该如何呢?
若她是一女子,该是多么坚强,不然如何独自漂泊他乡?她就是一女子,脱下军装,定是婀娜多姿,罗裙粉黛,肯定赛过飞燕西施。她会为我舞蹈吗?她曼妙的身姿,一定能惊艳众生;体态轻盈,能否在我怀中温存。我愿与她结为连理,相敬如宾;我愿为她喂马劈柴,共度余生。
她是否对我有意呢?这军营之中,我又该如何表达真心?卫将军怀抱铜镜,辗转反侧,惶惶不能终日。
战场之上,变幻莫测,这胡人突然偷袭,抓住柔儿,却被怀抱心事的卫将军所撞见。喊杀声起,木兰挺身而出,与胡人大战。只可惜苦战之后,死伤无数,队伍冲散。卫将军不见木兰,木兰正寻卫将军,二人心急如焚,却在林中重逢。卫将军几日的相思和爱慕无法自持,怀抱木兰,表露真心,木兰先惊后恐,不知所措,眼前是自己倾心已久的蓝衣少年,而此时战事未平,怎敢把儿女私情提出。正巧柔儿被逼拿刀来犯,木兰转身拥抱,举起的尖刀被爱击落,柔儿的心温暖了。
第四幕
“擂天鼓,杀声寒,旌旗漫卷动地衰,终日征战久,阴阳两隔开。倾天柱,痴心融,青丝缠剑情挑空,巾帼显真容,震惊朝野中。”
山河破灭,战争不知何时休;情愫深藏,爱人不知几时归。只能与其共进退,击退敌寇,双双把家回。可刀剑无眼,战争凶残,卫将军率军与敌大战,损兵折将,虽胜利却已亡命天涯。
琴瑟低吟,如悲如泣,看着怀中的蓝衣将军,手中紧握铜镜,木兰肝肠分离:爱,如何不爱,爱的深邃,爱的含蓄,可你如何不等我说出来。我也愿为你舞蹈、为你举案齐眉,研磨执笔;我也愿为你相夫教子,共享天伦,同养双亲;我也愿啊,我愿替你赴死,只求你安然于人世,不留这痛苦的相思之苦于我一人独饮。恨,如何不恨?这江河破碎,究竟要多少家庭才能填补;这骨肉分离,又要多少鲜血才能停住;这爱这情,又要多少时间才能被说出。可怜我一弱女子,父老去而不能尽孝心,君死去而无法表真情。和平,只有战争才能换来吗?那么,就让战争换来吧。
木兰仰天大哭,感天动地。
把悲哀化作愤怒,把愤怒化作力量。木兰率军出征,却只为和平。战鼓声声,凯歌奏响,终于战无不胜,英魂总算得以安息,出征的女儿终于要归故里了。一时间朝野震惊,花木兰的名字传遍四海。
尾声
“心切切,归乡路,父爱如荫根已枯,女儿卸甲培新土,扶干新翠出。祈和平,心如故,女红锦绣山河图,千古木兰万世花,佑我中华天地殊。”
父亲已老,少女长成,当初离家的孩子如今早已亭亭玉立,当时远征的少年,归家又有几人?战争换来了和平,心中的那些人,却只能在梦中相会了。
月光静谧,琴音低语,铜镜明亮,岁月静好。
剧后
舞剧结束,掌声雷动不绝于耳,大概全场的观众几乎无不被感染,被舞蹈和音乐吸引,虽说是耳熟能详的故事,却依然热泪盈眶,被木兰之大义、大爱所感动。舞台变换,铜镜悬挂舞台上空,是故乡的月亮,是心中的寄托,是脑海的回忆,是离家的别绪,与木兰怀中的铜镜一起,贯穿全场,构成本剧的一条线索。舞台设计丰富多彩、演员表演精彩,视觉感官明显,不觉被带入剧情,情感难以自持;音乐时而激昂亢奋,时而低吟浅唱,时而壮阔激励,时而悲壮想哭。
此时的自己,早已经忘记进场前的自我叮嘱,起身拍手,早忘记了艺术鉴赏、舞蹈欣赏、音乐理解,只觉得眼睛里都是美景,耳朵里都是天籁,天空中都是余音,心中都是浓浓的情感。便觉得那些假装修养都是多此一举,只要认真观剧,鼓掌是此刻情感最恰如其分的表达。
回到家里,辗转难眠,想自己来到黄陂已有三年,而此地正是花木兰故里,木兰花海或许还有有木兰曾弄蝶采花的倩影,木兰草原依然存在她策马扬鞭的痕迹,木兰天池大概有她傲归故里的荣誉。自己身处英雄之地,也应该学习木兰之气,纵使和平年代,不论身处什么岗位,都应该刻苦努力,只有如此才能善其身、齐其家,才能拥抱太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