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实验教案

时间:2025-11-15 19:05:08
科学小实验教案

科学小实验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小实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小实验教案1

科学小实验现象明显,操作性强,能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幼儿可通过对材料的操作、观察、比较、分析,从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中发现或推断事物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因而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小班科学小实验材料的投放。幼儿园通常将科学小实验活动安排在中、大班开展,小班幼儿是否适宜开展这类活动呢?通过实践探索和案例分析,我们深深体会到只要提供符合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特征和认知规律的材料,科学小实验活动也能在小班开展得有声有色。

  一、小班幼儿关注事物表象——材料应有助于凸显科学现象

小班幼儿的观察水平较低,往往只关注事物的表面特征和非常明显的现象,对多种材料的比较探究和细致观察有困难,不善于整体或多角度地去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因此为小班幼儿提供的材料应简单、直观、有趣,以引发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饶有兴趣地探索事物间的简单关系。

在小实验“不塌的纸桥”中,教师提供了不同厚薄、折叠成不同形状的纸张,让幼儿用纸与积木配合搭成一座桥,并往“桥”上放物品,比较哪种纸桥抗塌的力最大。由于教师提供了多种材料,且各种材料所引发的科学现象差异不够明显,致使幼儿不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只知胡乱堆放,几乎没有察觉纸的厚薄、折叠形状与所放物品多少之间的关系。正因这些材料及其蕴含的科学现象超出了小班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理解水平,他们很快转移注意,玩起了搭积木、折纸飞机等与实验无关的游戏。

而在小实验“吹气袋”中,幼儿则表现出不同的兴趣与行为。教师将吸管伸入小号保鲜袋中,再用橡皮筋扎紧袋口,使袋子与吸管的衔接处密封。幼儿通过吸管往袋中吹气,袋子因充气而膨胀、因漏气而干瘪的现象十分明显,幼儿很感兴趣。他们一会儿吹气,一会儿放气,一会儿比谁的袋子鼓,一会儿往空中抛接。凸显的科学现象引发了幼儿反复操作与观察的兴趣,使幼儿感知了空气的存在,并体验到了空气的多少与袋子大小间的关系。

  二、小班幼儿知识经验贫乏——材料应注重生活性

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幼儿新经验的获得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已有经验的状况影响着幼儿当前探究的兴趣、注意力和持续性,园长之友《小班科学小实验材料的投放》。由于幼儿科学知识经验贫乏,因此小班科学小实验材料应来源于幼儿生活,使幼儿的探究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并能在生活中持续探究,以有助于幼儿知识经验的建构。

如在小实验“玩玩变变”中,教师以醋、碘酒等为主要实验材料。醋遇苏打粉会变出“会冒泡的水”,用醋浸泡鹌鹑蛋会变出“没壳的蛋”,等等;碘酒遇糨糊会变出“蓝色的画”,用碘酒涂抹地瓜雕刻的“小人”会变出“蓝色小人”等。这些小实验的主要材料都是幼儿熟悉的,因此他们备感亲切,不仅敢大胆操作,而且惊异于这些日常用品能产生那么多有趣的变化,探索兴趣油然而生。许多幼儿回到家中还准备同样的材料,与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因此来自生活的科学小实验有助于小班幼儿与材料积极互动,促使他们建构新经验。

三、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思维占优势——材料应突出操作性

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思维占优势,一旦离开操作,他们的注意和思维就会发生转移。因此,小班开展科学小实验活动应更多地选择操作性强的材料,从而支持幼儿持续地感知操作与现象变化间的关系,实现教育目标。

如在小实验“变大变小”中,教师起先让幼儿通过观察镜子的凹面、凸面来感知物体成像的变化,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万花筒来感受图案变化的多样性,但幼儿并不感兴趣。究其原因,这个活动主要通过观察来感知,操作动作单一,对小班幼儿来说缺乏趣味性。而在小实验“搅泡泡”中,幼儿可以不断重复舀、倒、搅、看等动作,他们不时地用勺往水中加洗洁精,用搅拌棍搅拌,同时可以直接观察到泡泡的变化。看到物体随着操作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幼儿的兴趣越来越浓,他们主动要求增添材料,并兴奋地宣告自己的发现,等等,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四、小班幼儿自我意识正在发展——材料应人手一份

小班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很容易因物品的归属问题引发争执。这提示我们为小班幼儿提供实验材料应人手一份,使幼儿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操作和观察上。

如在小实验“盐不见了”中,教师为每个幼儿提供了一套玻璃杯、搅拌器,但没有提供人手一份盐,结果幼儿都想把盐罐占为己有。在教师多次引导下,幼儿才同意将盐罐放在桌子中间共同使用,但仍出现“抢盐”现象。此时,幼儿的注意力完全在“占有”上,根本不去关注“盐不见了”这一现象。材料的公用成了小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干扰因素。

在小实验“会变色的胸牌”中,因“溶液”是共用的,幼儿在操作中也出现了争抢现象,导致三种不同“溶液”混用,影响了实验效果。为此,教师作了调整,将三只小瓶子用透明胶捆成一排,分别装入这三种“溶液”,并贴上不同的颜色标志加以区分,棉签也贴上与瓶子颜色对应的标志。由于每个幼儿都有属于自己的“神奇的水”和棉签,不仅解决了“争抢”问题,也避免了因混用棉签而影响实验效果的现象。

五、小班幼儿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薄弱——材料须作细致处理

由于小班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安全意识淡薄,教师需要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对材料作更细致的安全处理或选择替代品,以确保幼儿的安全,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索。

在小实验“神奇的镜子”中,教师特意选择包有光滑外边的镜子;在小实验“变色的水”中,教师选用有橡胶头的滴管;在小实验“我做汽水”中,为避免幼儿喝“水”,教师不用吸管作搅拌棒,而用塑料棍或筷子;在小实验“搅泡泡”中,教师选择的透明鱼缸或透明塑料罐厚重、矮胖,以免碰碎、碰翻,教师还在搅拌棒的两端做明显标志,帮助幼儿区分手握处与搅拌处,以免手指直接接触溶液,等等。

在幼儿操作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发现不安全因素并及时排除,使幼儿在安全的环境中自主有序地开展实验活动。

总之,适宜的材料是引发小班幼儿开展科学小实验活动的重要因素。此外,教师还应以合适的方式引导他们感受操作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帮助幼儿获得新经验。

科学小实验教案2

一、莱博瑞幼儿园科学小实验:针筒水压机

二、活动目标:

(一)认知目标:水流动的速度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二)技能目标:

1、幼儿通过对针筒水压机的安装,锻炼幼儿手部的小肌肉的发展。

2、利用游戏的趣味性,增强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三、探索要点:怎样才能让水流变快、变慢;探索路径:出示两个针管,问这两个材料怎样做实验(幼儿分散回答)问:怎样才 ……此处隐藏8268个字……么多动听的声音!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美妙的音乐之外,大自然和生活中还藏着许多奇妙的、好听的声音呢。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就可以听到大自然为我们演奏的美妙的音乐。

科学小实验教案12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谁转得快

1、通过探索操作,发现表面是圆的物体转动的时间比较长。

2、能运用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对比实验,并在活动后陈述自己的发现。

3、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活动准备

1.蛋壳、各种形状的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一、请幼儿玩蛋壳

启发幼儿从中发现问题。

二、幼儿讨论

为什么蛋壳会转?(不一定要得出正确答案)

活动目标

三、玩一玩,找一找。

1.还有什么会和蛋壳一样转转转?

2.找到会转的物体后找找它会转的秘密。

3.想想为什么有的.东西不会转,有的能转不停。

四、引导幼儿小结

蛋壳和圆积木会转的原因是因为它们的外形都是圆形的。

科学小实验教案13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及动手操作,使幼儿掌握理解海绵的性能,知道海绵的用途。

2、学习词语:软软的、轻轻的、吸水、弹性等。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大型海绵积木一套。

2、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海绵块若干。

3、广口瓶子若干与幼儿人数同。

4、彩色颜料水每组一盘,毛线每组一团。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幼儿随意的拼搭海绵积木。

2、教师提示幼儿摸一摸这种积木有什么感觉,它和别的积木有什么不同。

(二)展开。

1、教师:刚才大家玩了积木,谁能告诉老师这种积木和别的积木有什么不同?

2、幼儿相互交谈议论。

3、教师:你知道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吗?(拉开拉链让幼儿观察)告诉幼儿这叫“海绵”。

4、教师: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海绵,请4—6位幼儿说一说见闻。

5、通过玩一玩,做一做,看一看,让幼儿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幼儿分组,每组桌面上放有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海绵块、彩色颜料盒,广口瓶子、毛线等。

教师巡回观察幼儿操作活动,提示幼儿思考,海绵宝宝能干什么?

6、幼儿活动10分钟后,请幼儿说一说你是怎么玩这些物品的,发现了什么?

7、教师肯定幼儿的做法和语言表述,表扬做的好的.幼儿。

(三)结束。

教师小结:

海绵能把颜料水变少,说明海绵能吸水,具有吸水的功能;我们能把海绵捏成一团或扎成蝴蝶,但松开后它又能恢复原样,说明海绵有弹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海绵的用途也很广,如我们做操用的体操垫、睡觉时铺的海绵垫等。

四、延伸活动。

让幼儿仔细观察社会上、家庭里还有什么东西是用海绵做的。

科学小实验教案14

一、莱博瑞幼儿园科学小实验:水宝宝粘合剂

二、活动目标:

(一)认知目标:了解水的附着力。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幼儿对物品的触摸,锻炼幼儿的感知能力。

2、通过幼儿对图形的拼摆,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三、探索要点:为什么水可以把两个物体黏在一起;探索路径:教师出示两组纸,一组干的,一组湿的,问哪一组可以黏在一起,为什么?兴趣点:用水把两种物体黏在一起的过程,幼儿自己操作。重点:了解水的附着力;难点:幼儿自己动手是害怕两种物体粘不到一起。

四、准备材料:

(一)幼儿材料:泡沫底板、泡沫积木、器皿

五、活动过程:

(一)实验导入

1、出示两组纸,一组干的,一组湿的。看看谁会黏在一起,问什么?

2、教师过渡语:小朋友,这是为什么呢?水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呢?

教师小结:不同的物品相互粘在一起,是附着力在起作用,水能把其它物品粘在一起,是分子与分子之间相互吸引。

3、教师:那我们做一个实验看看水的附着力有多么的神奇。

(二)活动进行中

1、材料探索:出示各种材料,说说都是什么,再说材料与 材料之间的关系。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幼儿操作

活动一:看看水可不可以把泡沫粘到泡沫板上。

活动二:大家一起来比赛,老师说几个图形看看谁可以最快拼出来。

3、总结:不同的'物品相互粘在一起,是附着力在起作用,水能把其它物品粘在一起,是分子与分子之间相互吸引。

(三)互动课堂

下面哪组纸能粘在一起?将相应的(方框)涂上颜色。

(四)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教师提问并进行作品展评

1、总结:不同的物品相互粘在一起,是附着力在起作用,水能把其它物品粘在一起,是分子与分子之间相互吸引。

2、提问:书中科学知多少部分、作品展评。

3、说一说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水粘贴在平面上。

4、上节课家庭实验室活动内容,与父母一起寻找哪些东西可以浮起来,哪些些东西会沉下去,将结果与其他幼儿分享。

(五)总结延伸

1、小朋友回家找一找还有那些物品可以利用水的附着力粘贴在光滑的平面 。

2、这些物品可以粘贴在哪里?(例如:墙上、玻璃上、桌子上)

(六)撕页、成品、袋子带回家。

科学小实验教案15

材料准备:

透明玻璃杯、小手绢、一盆水。

实验操作:

(1)让幼儿把小手绢塞到玻璃杯的底部,塞紧,然后把玻璃杯口朝下垂直放人盛有水的盆中,过一会儿后再垂直拿出,让幼儿观察玻璃杯中的手绢会不会被水浸湿。

(2)让幼儿拿两个同样底部塞紧手绢的玻璃杯,并同时放入水中,一个垂直放入,另一个倾斜放入,让幼儿观察玻璃杯中手绢的变化。

指导建议:

●提醒幼儿手绢一定要在玻璃杯的底部塞紧,这样倒立玻璃杯时手绢才不容易掉下来。

●引导幼儿在第一次把玻璃杯放入水中时一定要垂直于水面放入,否则手绢就会被水浸湿。

●当幼儿把玻璃杯倾斜放入水中时,请幼儿观察进入玻璃杯的水,会看到有泡泡冒出,这是空气跑出来了。

拓展与替代:

◆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纸或布代替手绢塞入瓶中。

◆引导幼儿探索怎样倾斜杯子,才能使杯中灌水速度快

附:科学小知识

杯子里除了手帕外,还充满了空气,当把杯子垂直于水面放入水中时,水和玻璃杯的.接触面就阻止了空气的外流,杯子内部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由于空间内空气压力的存在’水不能进入到杯子中,所以手绢就不会被水浸湿。当把杯子倾斜放入水中时,空气外流,水就可以进入到杯子中,进而弄湿手绢。

《科学小实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