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数学教案

时间:2025-11-21 12:26:09
平均数数学教案

平均数数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平均数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均数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第43页的例2及练习十一的3~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口算卡片、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计算:

(8+3+2+7)÷5(2+3+6+7)÷3

88÷8         279÷9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看图,了解图意。

(2)出示统计表,了解信息。

欢乐队

单位:厘米

王强 谢明 李雷 王小飞 刘思

148 142 139 141 140

开心队

单位:厘米

杨阳 周小杰 陶晓 卢浩 蔡志

144 146 142 145 143

⑶你看到了什么信息?

王强最高,李雷最矮。

⑷怎样比量队身高?

先求出两个球队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比较。

⑸计算:

快乐队:(148+142+139+141+140)÷5

=710÷5

=142(厘米)

开心队:(144+146+142+145+143)÷5

=720÷5

=144(厘米)

142<144,所以开心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

明确: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地总体情况。

三、巩固练习

第44页练习十一第4题。

尝试解答,交流解答过程。

四、作业设计。

第44页练习十一第3、5题

平均数数学教案2

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知识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 .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

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反地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了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 .

2.教学难点:平均数的简化计算 .

3.教学疑点:平均数简化公式的应用,a如何选择 .

4.解决办法:分清两个公式,公式②的运用要选择一个适当的a .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与数据打交道,例如,电视台每天晚上都要预报第二天当地的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商店每天都要结算一下当天的营业额,每个班次的飞机都要统计一下乘客的人数等.这些都涉及数据的计算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下面问题.(教师出示幻灯片)

为了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验.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 7 8 6 8 6 5 9 10 7 4

乙 9 5 7 8 7 6 8 6 7 7

1.怎样比较两个人的成绩?2.应选哪一个人参加射击比赛?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可以分成小组讨论解决办法.

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可能想到去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让学生动手具体算一下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它们相等在学生无法解决此问题的情况下,教师说明,这正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写出课题).这样做的目的是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注意,还能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二)整体感知

解决类似上述的问题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据之做出推断的科学,它以概率论为基础,着重研究如何根据样本的性质去推测总体的性质.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统计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以至于它已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章我们将学习统计学的一些初步知识.

(三)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平均数.

1.(出示幻灯片)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某班第一小组一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如下:

86 91 100 72 93 89 90 85 75 95

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动笔计算,并找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讲完引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求平均数方法,这样做使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能有深刻的认识 .

2.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 .

那么 ①

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 读作“x拨” .

这是在初中数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带有省略号的用字母表示的n个数相加的一般写法 .学生对此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太习惯,要向学生强调,采用这种写法是简化表示,是为了使问题的讨论具有一般性 .教师应通过对公式的剖析,使学生正确理解公式,并掌握公式中各元素的意义 .

3.平均数计算公式①的应用

例1 一个地区某年1月上旬各天的最低气温依次是(单位:℃):

-6,-5,-7,-6,-4,-5,-7,-8,-7

求它们的平均气温 .

让学生动手计算,以巩固平均数计算公式(一名学生板演)

教师应强调:①解题格式 .②在统计学里处理的数据包括负数 .③在本章中,如无特殊说明,平均数计算结果保留的位数与原数据相同 .

例2 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210 208 200 205 202 218 206 214 215 207 195 207 ……此处隐藏26425个字……么?

师:这个平均数6584。6米又表示什么意思?那么这五座大桥的长度有没有等于这个平均数的?说明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它是一个“虚拟数”。

师:再来看看我们一开始做的两组题,200÷5=40是平均分,40是一个什么数?而右边一列算出每组夹玻璃球的平均数是个什么数?

6、了解了平均数的一些知识后我们来看这道题

有一篮子鸡蛋,每个鸡蛋的重量如下:

56g,55g,54g,58g,55g,53g,54g

先请同学估计一下这篮子鸡蛋平均一个有多重?你是怎么想的?

生:试做并交流(56+55+54+58+55+53+54)÷7=55 (g)

师:请将平均数55与每个鸡蛋的实际重量比一比,结果怎样?这道题算出的平均数与条件中一些数据会一样,是不是平均数就变成实际数了?为什么?

师:观察平均数和每个鸡蛋的重量,你发现了什么?

7、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怎样来求平均数?还明白了哪些道理?

【教学策略说明:比一比每组夹玻璃球水平的高低引出要“算出每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比”,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让同学们根据跳集体舞得分统计表来排名,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实际作用以及计算的方法:总和÷个数=平均数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1、选择题:

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中是最矮的一位。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1)他的身高是160 cm 。

(2)他的身高是160 cm以下。

(3)他的身高是160 cm以上。

(4)他的身高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2、拓展题:

有3包糖,第一包35个糖,第二包有40个糖,第三包有45个糖

有3组小朋友,第一组12人,第二组有8人,第三组有10人

怎样分糖,比较合理?

四、总结:

你们今天学会了什么?有什么不懂要问的吗?

Ⅱ:教案设计说明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平均数”安排为统计中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是由平均数的认识,平均数的计算和平均数的应用三个部分组成。本课则是第1课时,让学生认识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集中趋势,用途很广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本课的“平均数”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结果是不同的,要弄清“虚拟数”和“实际数”是教学的难点。

(一)从夹玻璃球的游戏导入新课

1、先让学生将200个玻璃球,要平均分给五个小组,引出200÷5=40(个)平均分的意义。

2、接着组织学生玩夹玻璃球的游戏。

3、请小组长负责统计每组夹玻璃球的总数,按组汇报结果

这个开头既很快的复习了平均分的意义,又非常吸引学生,大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游戏其实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有着实际的意义。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比一比每组夹玻璃球水平的高低引出问题——因为每组人数的不同,看夹球的总数比哪组夹玻璃球的水平高,有学生认为是不合理的,由此引发——“怎么比才合理”,通过学生的讨论问题最终获得解决的方法,“算出每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比”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

2、让同学们根据跳集体舞得分统计表来排名,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实际作用以及计算的方法。在两个生活实例的引导下,学生就比较内容能够得出总和÷个数=平均数的结论。

3、有了上面两道题的铺垫,书上P31的例题我就让学生去体验求平均数的完整过程与方法。

4、了解了平均数的一些知识后让我让学生来看这道题“有一篮子鸡蛋,每个鸡蛋的重量如下:

56g,55g,54g,58g,55g,53g,54g

先请同学估测这篮子鸡蛋平均一个有多重?再计算”。这道题是例题下的试一试,因为数字比较小而且较接近,所以我利用学生估测的结果和实际的平均数引发讨论出“平均数”是个虚拟数的的意义所在之处。以实例来证明,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安排了基础题和拓展题,基本题就是选择题,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真正含义,也是检测本课知识目标是否达标的有效方法。

拓展题让学生悬念顿生,迫使他们自觉产生思维碰撞,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从而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一般方法。

总之,这堂课力求使既定的三维目标都能达到并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能够初步形成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社会,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Ⅲ: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第三单元“统计”教学的主要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包括平均数的意义,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等。粗略地看,这部分内容好像无异于传统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但仔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知识还是这些知识,但通过这些知识所要传递的理念和思想,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平均数的教学应该呈现出新的气象。本学期,我就以“平均数的认识”开了一堂课,颇有感触。

一、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小学生来说,平均数是表示“集中量数”,这样的专业术语是难于理解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景:分小组在30秒内,玩夹玻璃球的游戏,然后统计每个小组夹玻璃球的总个数,最后进行比较哪组夹得多。因为我将每组的人数安排的有多有少,所以学生在比较时提出看夹球的总数比是不公平的,引起争论,为解决问题大家经过讨论想起了算出每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来比就公平的,从而我很自然的介绍了平均每个人的夹球数又叫做“平均数”。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内涵,把握平均数的意义。这个教学情景的创设,调动了不同层次的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有趣的游戏吸引了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乐在其中,整个学习活动没有一位学生是等待状态的。多变的练习,让学生对“平均数”得到多方面的感受。

二、练习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必须的,但新课程的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感受。本节课在练习设计中,我大幅删减了纯粹的技能训练,每个练习题在保证基本的双基训练功能的前提下,都力图呈现各具不同的侧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在知识技能以外的其他方面得到提升。

《平均数数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