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禹治水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禹治水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禹治水教案1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的立国之祖,是上古时代伟大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2.教材特点
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大禹为什么要去治理洪水,第2一6自然段讲大禹是怎么一心一意治理洪水的。课文的第3、4、5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理解21个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大禹一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过。
3.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重点学习第3、4、5自然段,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大禹“三过家门而不人”,并能复述“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过。
四、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片、多媒体录像课件(有条件的学校)。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13个,读准多音字“没”。
2.学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等词语。
3.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第一自然段,知道大禹决定治水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
1、复习低年级语文课中学过的古代了不起的人物,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
(1)幻灯投影(或多媒体课件展示):
画面出现滚滚洪水及大禹的画像。认识大禹是古时代我国伟大的治水英雄。
(2)板书课题:大禹治水。教学“禹”字。
3、自学课文。
课文中,具体描写了大禹治水中那件生动的事例?这件事告诉我们大禹是用什么样的治理洪水的?(要求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来回答。)
(1)听课文录音,边听边划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思考:课文写了大禹治水几过家门而不入的事?他为什么过家门而不入呢?
4、检查反馈。
(1)抽生分别朗读课文第1一6自然段。
(2)选择多音字正确的读音。
淹没(méim)睡觉(jiàojué)
(3)连字带词认读13个生字,重点指导“凿”、“渠”、“耽”三字的笔顺笔划。
(4)说说:课文写了大禹为了治水几过家门而不入的事?他为什么几过家门而不入呢?(找出有关的词语简要回答)
5、学习课文第:自然段。
(1)抽生读第1自然段。
大禹为什么要去治理洪水?
(2)分句理解:
①指名读第1句。
A.“相传”是什么意思?
B.黄河作为我国的第二大河,又称之为母亲河,谁能简要介绍一下它的概况?
②指名读第2句。
A.播放洪水泛滥的录像片段(或课件展示)。
B.理解“凶猛”:“凶猛”一词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凶猛的洪水”给老百姓造成怎样的灾难?(田地——淹役;房屋——冲毁;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流离失所”是什么意思?(引导学习课文“提示”理解)
③齐读第3句。
由于黄河水灾危害大,所以大禹决定——(治理洪水)。课文用“于是”表示什么?能用其他的词语代替吗?(“因此”、“所以”)
④齐读课文第1段。
6、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新词。(出示词语卡片)
(2)抄写生字。词语。
(3)自由朗读课文。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2一6自然段,了解大禹治水的经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人。
(1)读拼音写词语。(略)
(2)说说大禹治水的原因。
2.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用“——”划出能概括描写大禹是怎样“一心治水”的词语。
(1)这个自然段介绍了大禹的哪种治水方法?(“凿山开渠”)
(2)比较“常常”、“每天”,分别理解
是什么意思;如果交换一下使用,意思会怎么样?
3.学习第3、4、5自然段。
(1)细读第3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3自然段。了解:大禹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家里情况怎样?大禹又是怎么做的?
②理解“耽误”、“匆勿”的意思。
③板书:听到啼哭匆匆走了
④指导感情朗读。
⑤学生想象复述。
用自己的话,一边想象一边复述大禹第一次过家门而不入的'情况。
(2)用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4、5自然段。
①学生自学,并要求用“——”划出描写大禹家里情况的词语,用“…”划出描写大禹行为的词语。
②理解“深情”、“抓紧”、“脚不停步”的意思。
③板书:望挥手抓紧赶路让告诉向家走去
④请学生分别有感情朗读第4、5自然段,然后想象复述。
(3)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举动感人至深,请把2、3、4、5自然段连起来深情地读一读。
4、作业练习。
(1)完成《作业本》第2、4题。
(2)各自复述“三过家门而不人”的经过。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复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过。
2.学会写“被”字句。
3.学习第6自然段,知道大禹治水的结果。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指名复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人”的经过。
2.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第”句。理解:“一心一意”是什么意思?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说明什么?
(2)齐读第2、3句,理解“制服”和“安定”的意思。
①联系第一自然段内容,说说洪水“凶猛”时是怎样的情景?“制服”以后呢?“终于”一词说明什么?
②出示下列两个句子,请学生读一读,比较一下。
A.经过辛勤劳动,洪水被制服了。
B.经过13年的辛勤 ……此处隐藏25533个字……重点指导:“丘、禹、野”几个难检字的读音和写法和妻、凿、雄的部首、写法;会通过词语辨别多音字“处”与“塞”
4.学会了生字,小组比赛读课文达到熟读课文。
〔设计意图〕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读文,练习独立识字,再通过小组互学,教师点拨,学会生字,熟读课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解决问题,理清层次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你一定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
2.上古时代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印在了人们心里。对于这个故事,你们刚才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还记得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那些地方写了大禹为什么要之水?那些地方写了大禹怎样治水的?那些地方又写了结果如何呢?引导学生学会默读,解决问题。
3.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文章的层次,第一部分(1)描写了洪水肆虐的危害;第二部分(2-4)主要写大禹率领民众治水的过程;第三部分(5)些治水的结果——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设计意图〕围绕问题,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字,通过默读思考、解决问题,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四、回归整体,朗读检测
1.请同学们分段读文,熟读课文。
2.检测学生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字词,学生交流、改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归整体,熟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读中培养语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学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大禹治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呢?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回忆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切入,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品味语言创设条件。
二、自主读文,捕捉信息
1.今天让我们再次沿着时间的隧道,走进这个远古时代的动人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你能从中读懂什么?能获得那些信息?一会儿要通过抢答题接受检查,引导学生自主读文,捕捉信息。
2.出示抢答题,检测学生自渎情况:
(1)从那些词语可看出洪水对人们的危害大?
(2)文中出现两个人物分别是谁?他们什么关系?
(3)鲧和禹分别用什么办法治水,请概括回答。
(4)鲧临死前对儿子禹说了一句什么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5)鲧和禹治水的结果如何?
3.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有关对应的文字。
〔设计意图〕
给学生时空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捕捉文本信息,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出示抢答题,既检测学生自渎情况,有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走进文字,自主学习
1.刚才我们大家说了,禹治水和他父亲不同,他父亲主要采取堵的方法,禹主要采取疏通的方法,那么,禹具体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走进课文第二部分,一边默读一边画出描写禹做法的词语,写写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提升:
(1)引导学生抓“开凿、挖通、垒起、引到”体会禹的卓越的战略眼光和超群的智慧,相机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从“常常、泡在、只好、才、仅仅、就、却”等词语体会大禹抛家舍业的奉献精神,相机指导朗读。
4.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出示图画、配音乐)同学们,大禹为了治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请你们想想大禹每次都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请写下来。
5.引导交流所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抓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感情,学会通过想象深入体会人物的品质。
三、讨论探究,升华情感
1.孩子们,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大禹卓越的战略眼光、超群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
问题是思维的发端,引导学生围绕重要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请同学们自读补充的有关大禹治水的小故事。
2.读后交流体会。
〔设计意图〕
树立大语文观,打通课内外的联系,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综合素养。
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设计教学目标时,宝莉老师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视频情境的渲染下,让学生感受洪水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课文第三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大禹治水的`过程,引领学生细细品读,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开凿了龙门,挖通九条河,垒起堤坝”,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宝莉老师出示了一处补白,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使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在教学中,宝莉老师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要抓住字词句对课文进行渗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阅读。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
在这里,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想象补白部分,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以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没有摆脱教案的束缚,遵照教案流程走,课堂显得有些生硬、被动;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想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