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案

时间:2025-11-20 12:26:06
古诗词教案

古诗词教案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词教案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词教案 1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能读懂古诗词,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词的意思。

4、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感受春夏时节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词描绘的情景。

2、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感受春夏时节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知道古人是怎样描写夏天的吗?今天,我们就跟随宋代诗人范成大走进他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气息!(板书课题,释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字音读正确,学习生字词。

2、齐读,划停顿节奏。(教师正音,指导学生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3、多种形式读古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夏季)

4、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5、教师指导部分词语。

6、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指名说,同桌互相说)

7、再读这首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师生齐读)

三、细读古诗,深入探究

1、出示诗句: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1)学生说诗句的意思。

(正值江南初夏时节,梅子金黄杏子也成熟了,麦花雪白雪白的,金黄的油菜花稀稀落落。)

(2)诗句中描述了哪几种景物?这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师:多美的景色呀!诗人把它凝练成一句诗就是——(生接读:“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你看,诗人就是这样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短短的两句诗,就勾勒出了如此美妙的景色。(用换字法体会“肥”“稀”这两个字的精妙之处。)

(3)现在,谁来把这句诗读给大家听?让我们从你的朗读声中也感受到这种美。

2、出示诗句: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1)指名说诗意。

(夏天日长,篱笆边无人过往,只有蜻蜓和蝴蝶在翩翩飞舞。)

(2)为什么篱笆边没有行人,他们都到哪儿去了?(引导学生结合“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即夏天人们的劳动情况进行充分的讨论、想象,感受农民的辛苦)

师:初夏时节,田野里风光如画,农民辛勤忙碌,蜻蜓和蝴蝶在庭院里自由自在,上下翻飞。这样和谐美丽的田园风光感染了诗人,让他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让我们也带着对这自然风光的热爱来朗读这首诗吧。(配乐读诗歌)

四、总结拓展

同学们,在诗人的笔下,炎热的夏季也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同学们课后搜集其他描写夏日景色的古诗读一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理解题意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这些古诗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释题。师: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二、初读古诗,掌握生字

1、生自由读诗,有不懂的字词提出来,一起学习、讨论。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相机指导读音。

3、指导书写。

(1)生认读会写字,师指导易错字的写法。(“篱”笔画较多,注意笔顺)

(2)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教师范读,学生静听,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物。

2、理解“疏疏”“未成阴”,了解春季的特点。

3、让学生小组合作,分前两句、后两句说诗意,体验诗句所描绘的景物美。

4、理解第一、二句。

(1)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通向远方。)

师: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2)齐读第二句,作者又抓住了什么景物?(树头)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从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和星星点点的光斑。)

(3)小组内说说这两句诗意,指名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师过渡: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

5、理解第三、四句。

(1)这两句抓住了哪些景物?(儿童、黄蝶、菜花)男生读第三句,感悟诗意。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师:他们追到了没有?)

(2)女生读第四句: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师:为何“无处寻”?)

(3)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读,指名说诗意。

(4)再读诗。(后两句)这两句诗写儿童追蝶的情景。“跑、寻”属于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6、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四、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春分时节的美呢?

2、想象练说: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诗导词,引入课题

(出示村居图)当你看到这幅图时,你会想到哪首诗词?宋朝的著名词人辛弃疾给我们带来了一幅村居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品味。(板书课题,释题)

二、初读词句,整体感知

1、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所作,他是在什么情形下写下这首词的呢?

(晚年隐居的辛弃疾过着十分恬静安逸的生活,这首词就是他到一户农家做客后,写给主人作为礼物的。)

2、那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自由读词)

(1)相机正音,指导上下阕 ……此处隐藏25715个字……,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二、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四、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五、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六、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三、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四、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五、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xx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

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

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

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古诗词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